在這一點上,林肯就和他們不一樣。南北戰爭時,林肯的朋友攻擊他的政敵,林肯卻說:“你們比我更恨他,也許我的憎恨感覺比較少吧。但我認為這很不值得。人們實在沒必要把時間浪費在爭吵上。如果他們攻擊我,我會比他們更快忘記這件事。”

    我真希望我的伊迪絲姑媽也有林肯這樣寬大的胸懷。她和法蘭克姑父住在一個被抵押的農莊上。農莊土地貧瘠、收成不好,因此他們日子很拮據,每分錢都要省著花。但伊迪絲姑媽卻很希望能買些窗簾裝飾房間,為此她就向一家小店鋪賒賬。法蘭克姑父很擔心他們的債務,他私下告訴那個雜貨店老板,不要再讓他妻子賒帳。伊迪絲姑媽聽說後非常生氣。現在50年都過去了,她還沒有消氣。我曾多次聽她提及此事。我最後一次去看她時。她已經79歲了。我對她說:“伊迪絲姑媽。法蘭克姑父確實不應該這樣侮辱你。但你卻為此抱怨了半個世紀,不是更糟糕嗎?”(我的這番話也白說了。)伊迪絲姑媽為這痛苦的記憶付出了昂貴代價——半生的心靈寧靜。

    富蘭克林7歲時,犯了一個讓70年都無法忘記的錯誤。那時他看上了一支哨子,就興奮地拿著所有零錢跑去玩具店,連價格也不問,就買下了那隻哨子。70年後,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我跑口家,開心地在房間裏吹著這支哨子。”當他的兄姐發現他付的錢超過哨子的實際價格後,都嘲笑他,“我羞惱地大哭起來。”這讓富蘭克林學到一個教訓:“長大後我發現,很多人都為口哨付出了過多的錢。簡而言之,人類的大部分苦難都源自對事物價值的錯誤估計,即為哨子多付了錢。

    托爾斯泰70歲時也沒有獲得富蘭克林的這項認知。他娶到了自己深愛的女子,最初他們也很幸福。但托爾斯泰的妻子嫉妒心很強。常常跟蹤他,他們經常爭吵。她甚至因為嫉妒自己的親生女兒,開槍在女兒照片上打了個洞。她還曾拿著一瓶鴉片煙,躺在地板上威脅說要自殺,把孩子們嚇的躲在角落直哭。我不怪他生氣地砸爛家具,但他卻記了一本私人日記,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在妻子身上。這就是他的“口哨”,他要他們的子孫全部怪責他的太太。他太太的反應如何呢?她當然把他的日記撕碎燒掉了。而且她自己也開始記日記,把過錯推在托爾斯泰身上。她甚至寫了一本叫《誰之過》的,把丈夫描寫成一個惡棍,而自己則是犧牲品。

    結果,他們把家變成了托爾斯泰嘴裏的“瘋人院”。他們都為自己的“哨子”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那可怕的地獄生活了50年,如果當時有人評估一下損失,讓爭吵“到此為止”,相信會有另外的局麵吧!

    我堅信正確的價值觀念能帶來心靈的寧靜,我也相信先製定一個“到此為止”的最低標準,就能消除50%的憂慮。

    因此,消除憂慮的第五條規則就是:當我們要以生命的一部分為代價擔憂某件事時,先停下來,問自己3個問題:

    1.現在這件事值得我如此擔憂嗎?

    2.我應該把“到此為止”的最低限度設在哪裏呢?。

    3.我願為這支“哨子”付出多達代價?我的付出是否超過了它的價值?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