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是我在這章要談的第一個要點:人類的天性就是容易忘記感激別人,所以,如果我們施一點點恩惠都希望得到感激的話,那一定會讓我們頭痛。

    我認得一位住在紐約的女人,她常常因孤獨而不停的埋怨,她的親戚都不願意接近她——這確實不奇怪。如果你去拜訪她,她就會連續幾個鍾頭喋喋不休地訴說她對侄女有多好,她們生麻疹、腮腺炎和百日咳的時候,都是她在照顧她們。多年來供吃供住,還幫助一個侄女念完商業學校,另外一個侄女也一直住在她家裏,直到結婚。

    她這些侄女有沒有來看過她呢?有的,偶爾會來,隻是為了責任感。可是來看她讓她們感到害怕,因為她們知道必須坐在那兒好幾個小時,聽她拐彎抹角的罵人,還得聽她那沒完沒了的抱怨和歎息。後來,當這個女人無法威逼利誘她的侄女再來看她的時候,她還有一件“法寶”:心髒病發作。

    她是不是真犯心髒病了呢?是的,醫生說她有一個“很神經的心髒”,才會發生心悸亢進症。可是醫生們也說,她的問題完全是情感上的,他們沒有一點辦法。

    這個女人真正需要的是愛和關注,可是她稱之為“感恩圖報”。而她永遠也不可能得到感恩和愛,因為她認為那些是她應帶得到的。

    世界上像她這樣的女人不知有多少。這些女人都因為“別人的忘恩”、自身的孤獨和被人忽視而生病。她們希望有人愛她們,可是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得到愛的辦法,就是不再要求,開始不求回報的付出。

    這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無聊?很不切實際?太理想主義了呢?並不是的,這隻是一種常識,這是能讓我們得到快樂的好方法。因為我在自己家裏就有過這樣的事情,所以我知道。父母很樂於幫助別人,雖然我們家裏很窮——老是債台高築,可父母每年總是盡量送點錢到孤兒院去。那是設在衣阿華州的一座基督教孤兒院。父母從來沒有到那裏看過,也沒有人為他們的捐款謝過他們——除了寫信來——可是他們所得到的精神回報卻非常豐富,從中他們得到了幫助孤兒的樂趣,並不求回報,也不等著別人來感激。

    離家後,每年聖誕節我總會寄一張支票給父母,讓他們買一些比較奢侈的物品。不過他們很少這樣做,當我每年聖誕節前幾天回到家裏,父親就會告訴我他們又買了一些煤和雜貨送給鎮上那些“可憐的女人”,這些女人有一大堆孩子卻沒有錢買食物和柴火。他們送這些禮物的同時也得到很多快樂——就是隻有付出,而不求回報的快樂。

    我相信父母有資格做最快樂的人,那也是亞裏士多德理想中的人。“理想的人,”亞裏士多德說,“以施惠於人而感到快樂,但以別人施惠於他而感到羞愧。因為表現仁慈就代表高人一等,而接受恩惠,就代表低人一等。”

    下麵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個要點:如果我們想得到快樂,我們就隻享受施予的快樂,不去想感恩或忘恩這類的事情。

    幾千年來,父母一直為兒女的不知感恩而傷心。

    就連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也叫著,“一個不知感恩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還要尖利。”

    可是孩子們為什麽應該心存感恩呢——除非我們教他們那樣。忘恩就像野草一樣,這是人類的天性,而感恩卻像一株玫瑰,必須給它施肥、澆水,讓它得到教養、愛和保護。

    如果我們的子女忘恩負義,應該怪誰呢?也許應該怪我們。如果我們從來沒有教過他們如何對別人表示感恩,我們又怎麽可以希望他們對我們表示感恩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