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藝術大師徐悲鴻,以畫馬著稱世間,其筆墨淋漓,筆下的駿馬特別受到世人的喜愛與稱讚。他一生有此造就,父親徐達章的教導,影響巨大。

徐達章為家鄉宜興的知名畫家,徐悲鴻自小在父親耳濡目染下,對繪畫喜愛極深,經常央求父親教他學畫,徐達章以為先具足精深廣博的學問,培養勤學苦讀的性格,才能成為好的畫家,故而要他先將學問紮實做好。

六歲時,父親開始教徐悲鴻讀書寫字。一日,他在書房讀《論語》,讀到“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這段文時,對“卞莊子之勇”感興趣,父親於是將“卞莊子刺虎”的故事為徐悲鴻娓娓道來,引發他對老虎模樣的好奇。

有回,徐悲鴻請父親的好友蔡醫生為他畫老虎圖。而後,趁父親不在家時,依樣學樣的畫起老虎的模樣。父親回到家中,不經意看見徐悲鴻的畫,問道:“你畫什麽呢?”

徐悲鴻回答:“大老虎啊!”

徐達章不禁哈哈大笑:“這分明是一隻狗。”

這話聽在徐悲鴻耳裏,感到十分難過。見到兒子的反應,徐達章這才收起笑容,慈藹地說:“習畫不是你想象中那樣容易,最初要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再者要以自然萬象為師,畫花草樹木,要以花草樹木為師;畫飛禽走獸,則以飛禽走獸為師;畫男女老幼、士農工商,須以眾人為師。用心觀察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才能畫得逼真,畫得別具風味。你畫得不像虎,是因為你沒見過真正的老虎,所以不必氣餒,平日多加培養自己的觀察力,日久功夫自是深厚。”

人類生活能力的養成,是從觀察周遭一切獲取;觀察力越細膩,對事物的了解就越透徹。徐悲鴻畫作上的成就,是父親教育他善於觀察事物細微處所致。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地心引力”,是他比常人更具敏銳的觀察力。

觀察力是以“心眼”去研究事物,就佛法而言,是具備高度的覺性,覺性越高,智慧的開發越深,修行的層次越能向上提升。當初佛陀拈花示眾,唯有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此乃尊者覺性的功夫純熟。因此,平日養成多方麵觀察力,觀人、觀事、觀時、觀地,則知識、經驗與智慧的增益必在其中。

人的一生,每個階段都是學習。學習,並非單從人的身上取得,有時候大自然的花草樹木,生活周遭的小小事物,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老師,唯在自身是否懂得細心觀察,認真虛心的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