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師文是春秋時代鄭國的樂師,他聽說曾有位叫瓠巴的人,當他在河邊彈瑟時,河裏的魚就浮出水麵來聽,鄭師文希望自己也能擁有如此高超的技巧,就跑到名樂師師襄處學彈琴。三年後,鄭師文仍沒學會彈曲。師襄失望地說:“你可以回家了。”

鄭師文說:“我不是無法調弦彈曲,隻是我的心思根本沒有放在琴弦上,意念也沒有放在樂曲上。內心不專注,也就無法放開身手去彈琴。請老師給我幾天的時間,讓我好好的練習,到時再決定我的去留。”

過了幾天,師襄問:“你的琴彈得如何了?”鄭師文說:“已經得心應手了,我試彈一曲給您聽聽看。”

於是鄭師文展開琴,彈奏了起來。當他撥動“商”弦,聽者覺得充滿春意,花開草長;當他撥動“角”弦,讓人感受到秋詩篇篇,果實成熟的豐收;當他撥動“羽”弦,恰似炎夏之中,享受霜雪紛紛的清涼;當他撥動“徵”弦,就如處於陽光照拂的暖冬。

師襄聽他奏完一曲,高興得手舞足蹈,讚歎說:“你彈得太妙了!即使是師曠、鄒衍等人也望塵莫及,足可當他們的老師了。”

《十住毗婆沙論》說:“是人能係心一處則能得三昧,得三昧故有理事皆能辦成。”專注者即有定境,有定境,則表現出來的靜定,自是不同。不管進行哪一種工作,如果放任心念奔馳,再長的學習也難以成事。就如鄭師文心猿意馬的練三年琴,仍是一曲難成。而專注少時,卻能為眾人之師。

學習世間技藝如此,修行解脫之道也是如此。《法苑珠林》說:“攝心一處,便是功德叢林;散意片時,即名煩惱羅刹。”心一散亂,妄念煩惱就接踵而至。許多修行者,在寺院道場雖然隻領掃地、煮飯、種菜等職務,卻因懂得“製心一處,無事不辦”的道理,終能徹悟天地智能,人間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