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勝居士,對於參禪打坐興趣勃勃,經常到寺院禪堂修禪。持續好幾年,他將生活重心都放在禪堂裏。有一天,他向人宣稱:我悟道了,不去禪堂打坐了。隻見他一襲寬大衣衫,或端坐於行人雜遝的騎樓巷道,或經行於車水馬龍的十字街頭。親友們看了,心頭疑雲重重,為什麽不去清淨的禪堂冥思,卻要跑到車聲隆隆,塵埃滿布的紅塵鬧市?

他的太太終於忍不住,開口問他:“你為什麽不再去禪堂參禪,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哪裏有禪可參呢?”

王德勝緩緩地回答:“一個參禪的人是不與世間、群眾脫節的。如果雙腳不能踏在大地,頭不能頂著青天,雙眼看不到芸芸眾生愁苦的麵容,兩耳聽不到芸芸眾生悲苦的叫聲,心意感觸不到芸芸眾生的需求,就不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菩薩禪者。我在禪堂中參修多少年才明白,真正的禪者應與眾生、社會結合在一起。”王德勝說完,又歡歡喜喜地往大馬路參禪去了。

參禪並非逃避世間,一味端坐禪堂中,眼觀鼻,鼻觀心,卻觀不到芸芸眾生。心無眾生,蒲團上便無清淨法身佛。惠能大師了悟修行不離生活,寫下:“心平何勞持戒,心直何用參禪。”修行不離世間,佛法得在生活大小事裏親身體證、漸次體會。真正的禪者並非端身正坐的“不倒翁”,而是具備菩薩心行,把眾生、社會事業都容納在心,奉獻自己,願為眾生做馬牛。

修行學道,不以深山修行為高尚,不以禪堂熬煉為真修行,隻要心中有眾生,有時馬路邊的參禪更富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