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複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佛陀說,能夠信受奉持《金剛經》,即使短短的四句偈,又能夠為他人解說,那麽,他所得的福德果報更要勝過布施七寶的人。什麽緣故呢?

    因為,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財布施,是有為法,這樣的布施是有限的,所得的功德也就有限。為他人說法的法布施是無為法,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成就佛道,因此法布施的功德勝於財布施。

    佛陀又說十方一切諸佛,以及一切無上正等正覺法都從《金剛經》而出,因為,《金剛經》講「應無所住」,就是解「空」,含攝了「有」和「無」,就是「般若」,為諸佛之母,而「般若自性」是眾生內在本自具足的。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佛陀以為行再多的七寶布施,所得的福智(福德和智慧)都不及法布施的百千萬億分之一,甚至無法以任何算數所能的譬喻計數。因為,七寶布施是有相的,縱使如山高海深,山崩海枯有時,福智也將有盡;受持《金剛經》的無相般若妙慧,或為人講說,哪怕隻是四句偈,所得的福智無量無邊,不可計數。

    文殊菩薩問佛:「雲何是一身七寶布施?」佛言:「不貪布施;所謂眼不貪色相奇物,是色寶布施;耳不貪好聲音樂,是聲寶布施;鼻不貪好上妙香,是香寶布施;舌不貪好上美味,是味寶布施;身不貪好妙衣服,是觸寶布施;意不貪名利恩愛,是法寶布施;不貪世間欲樂,是佛寶布施。若人能悟自身中七寶布施,所得福德,勝如世間金銀琉璃、珍珠瑪瑙、珊瑚琥珀。七寶布施之福,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不貪」就是不要執著、迷戀,就是「無所住」,自性清淨的般若自性,是世間的七寶也無法換取而得,非常珍貴,也隻有菩提清淨的心,才能夠向他人行法布施,功德自然勝於財布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