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間就有很多的忌諱,尤其在專製極權的古代社會裏,如果觸犯了當權者的忌諱,還會惹來殺身之禍呢。例如清末慈禧太後生肖屬羊,她將“羊”列為宮廷忌字,誰也不能提。

其實,忌諱也不一定不好,有時候忌諱是一種社會的規範、自我要求的準則;忌諱有時也是一種禮節,能確保安全。例如:

一、與人相處,忌諱飛短流長;論人長短容易產生誤會。

二、國際社交,忌諱不懂禮儀;一旦忽略容易引發爭端。

三、電器使用,忌諱不看說明;隨意使用容易造成危險。

四、飲食之間,忌諱東說西講;吃飯講話容易噎著喉嚨。

但是忌諱一旦流於迷信,被忌諱套牢,那就不是明智之舉了。隻是現在雖是科技文明的時代,人類還是難以跳脫迷信的框框。例如,有的人對數字迷信,認為“四”是“死”,乃不吉祥的數字,其實世間又有誰不死呢?有的人對時間迷信,舉凡婚喪喜慶,一定要選擇黃道吉日,其實有的人為了方便親友參加,選擇例假日舉行,不也是過得幸福平安嗎?有的人做生意,要看地理風水,但是同一條街上,有的人生意興隆,有的卻是倒閉關門,這和地理位置又有必然關係嗎?

中國人對死極為忌諱,不言“死”字,慣以“去世”、“逝世”、“作古”、“壽終”、“歸西”等代替,其實有生必有死,應該學習勇敢麵對,更何況目前社會不也在流行“預擬遺囑”嗎?

談到“死”,有一個笑話。有一天,秦檜家裏名士雲集,大眾等了一個多小時,秦檜仍遲遲不出來,常客王仲荀覺得無聊,說道:“各位大人久等了,讓我來為各位解解悶。”王仲荀平常喜歡開玩笑,因此大家都聚集到他身邊,準備聽他說些什麽。

王仲荀拉高嗓門便說:有一位大官出門辦事,恰巧客人來訪,遞了張名片請守衛通報,守衛看了他一眼,見衣著普通,說:“大人不在,你改天再來吧!”

客人聽了,勃然大怒,說道:“一般人家裏死了人才說‘不在’,我跟你們大人是多年好友,你竟然詛咒他‘不在’,等他回來,我告訴他,看他怎麽治你!”

守衛一聽,馬上低頭賠不是:“請大人原諒,小的無知!過去凡是客人來訪,大人不在,都是這樣回話,也沒有人說不當。如果‘不在’不好,那我以後怎麽說呢?”

客人說:“既然你家大人外出不在,你就回說:我家大人‘出外去’,就可以啦!”

守衛皺起眉頭,為難地回答:“大人!您這就不知道了,我家大人寧死,也不肯說‘出外去’三個字。”

在座的客人聽了,不禁哄然大笑。

原來“死亡”的禁忌,也可以這麽幽默有趣。佛教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都離不開心,隻要合乎因果,則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事事是好事,世間其實沒有什麽需要忌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