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出生,一直到人生之最後,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功課,例如:學習、求職、結婚、交友、信仰、曆史、老死等。每一個階段的功課,都需要好因好緣,也需要自己的“因地”健全,才能完成人生。茲將人生的功課,述說如下:

一、學習:人從出生開始,就要學習各種生存的能力。例如,人生最基本的需求,首先要求得“安全”,然後要有基本的物質生活,接著才會進一步追求精神、藝術、信仰等生活。一個人的學習對象,最初是父母,到了五歲以後,進入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甚至到了研究所,乃至進了社會,仍然要不斷地學習:學做事、學技術、學做人,甚至學聖、學賢、學佛等。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人生的功課,總的來說,就是一個“學習”。

二、職業:當一個人學習到某一個階段後,就要獨立,要能賺錢,不但要養活自己,還要養活家人。一般說,二十歲之前是學習的歲月,靠著家庭、親人、社會供給所需,二十歲以後就要找個職業。不管士農工商,在求職的階段,一方麵摸索自己的興趣,再者也是考驗自己的能力。如果勝任稱職,主雇合作就能如魚得水;如果工作不順,主雇之間糾紛不斷,導致經常換工作,甚至失業賦閑在家,如此則如水源斷絕,生活就會陷入困境。

三、婚姻:有了職業,經濟能夠自立,接著就需要結婚成家,因為“傳宗接代”是中國人的倫理。在選擇結婚對象時,門戶相當,性情相投,才能琴瑟和諧。一旦結婚後,緊接著就要生兒育女,這時責任加重,當然生活的負擔也大了,所以就要衡量自己養家活口的能力,就必須更加勤奮工作,以確實負起養家之責。

四、交友:結婚之後,就是真正的長大成人,不但責任加重,生活圈子也相對擴大。平時生活裏,除了父母家人以外,還要接觸社會各行各業的人士,尤其是與朋友的交往互動。朋友是人生不能缺少的重要角色,交友要注意友直、友諒、友多聞,要結交益友,如果不慎交到損友,可能誤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如何交友,也是人生一門重要的功課。

五、信仰:人的一生,有時從小就隨著父母養成信仰的情操,有時在讀書期就知道信仰的重要,有時則是因為工作需要,或者為了牽就結婚對象而改變信仰。不管是在任何情況下決定信仰,也不管信仰任何宗教,重要的是要信仰正信的宗教,也就是要信仰有能力、有道德,而且有曆史可考的,而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當然更不可以信仰怪力亂神的邪教。

六、曆史:人生到了這個時候,應該是三十而立,或四十而不惑的年齡,麵臨的問題應該是對曆史如何交待,所以人生都背負著對曆史的責任。人的一生,父母生我,師長教我,社會育我,我應該如何回饋?這時候就應該想到留些什麽事業給人間,留些什麽觀念給家族,留些什麽示範給朋友,留些什麽功德給宗教,所謂“留名青史”,這是一生最重要的規劃。

七、老死:人生最後的規劃,就是自己的老死問題。人生到了五、六十歲以後,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隨著年歲增長,即使是百歲人瑞,也會老死。老死是自然的現象,既無可避免,也不必驚慌,更不能顛倒妄想,所以這時候信仰的力量最能發揮重大的功用。

以上人生的七堂課,如果都能應付裕如,那就是美滿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