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不二,

    空有不二,

    是非不二,

    善惡一心。

    須彌山與小芥子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問智常禪師:“佛經上所講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麽可能容納那麽大的一座須彌山呢?”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問他:“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有!”李渤一派得意洋洋。

    “那麽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著腦袋說:“都在這裏了!”

    智常禪師合十微笑:“奇怪了,我看你的頭顱隻有一粒椰子那麽大,怎麽可能裝得下萬卷書?”

    李渤聽了,當下恍然大悟:原來事物本無大小的分別,所大所小都生於人心。

    一座須彌大山和一粒小芥子相比,到底孰大孰小?我說,一樣大,一樣小。在佛法來講,自性也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不受時間和空間支配的,也就是“理事無礙”的道理。

    在一般人的觀念裏,“一”就是隻有一個,“多”,就有很多個了;但是,在佛法看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

    一朵花與一個虛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種由種在土壤裏到萌芽成長,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陽光的照耀,還要有風來傳播花粉,有空氣來沃養成長……一朵花是集合了宇宙萬有的力量才得以綻放的。一朵花即等於是一個虛空,“因緣有二法,實性則無二”——這也就是一多不二。

    再進一步從世法上來說,我們每天的生活,要吃飯穿衣,要坐車住房子,要希求多聞、滋養色身……這一切一切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由農夫種稻、工人織布、司機開車、建築師蓋房子、專家學者講授、科技信息傳播等等而來。所謂“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一個人必須仰賴那麽多人事的聚集輻湊才得以生存,這個“一”豈不是包含了無限?

    《阿含經》裏有一則故事,也是記載小小一粒米飯的力量相當於一座須彌山。

    話說有一對貧窮的夫婦住在炭窯洞裏,四壁蕭條,夫妻倆甚至要共穿一條衫褲——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就隻好守在家裏;妻子外出時,丈夫衣不蔽體,也隻好待在洞裏。一天,風聞佛陀率領弟子們到附近托缽乞化,夫妻倆就商量:“我們過去不知道布施種福田,才會落到今天這樣窮困的地步,現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來此教化,怎麽可以坐失這樣大好布施的機會呢?”

    說著說著,妻子深深歎息:“這個家幾乎一無所有,我們拿什麽去布施呢?”

    丈夫想了想,毅然說:“不管怎麽樣,我們寧可餓死也不能錯失這個機會。我們如今唯一尚稱完整的東西就隻有這條衫褲,我們就拿它供養佛陀吧!”

    夫妻倆於是歡歡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褲布施出來,這使佛陀的弟子們頗感為難。大家把這條褲子傳來推去,一個個掩鼻而避,最後還是阿難尊者拎著這條褲子來到佛陀麵前請示:“佛陀,這條褲子實在不能穿,還是丟掉吧?”

    佛陀慈祥地垂訓:“諸弟子不可以這樣想,窮人的布施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就拿來給我穿吧!”

    阿難心下慚愧,捧著褲子和目犍連一起到河邊清洗,誰知道褲子剛一浸水,整條河立刻波濤洶湧,暴漲暴落。目犍連一急,就運起神通把須彌山搬來鎮壓。壓了又壓,還是無法平息波濤,兩人隻好趕回來稟告佛陀。這時候,佛陀正在用齋,就輕輕拈起一粒米飯對他們說:“河水翻湧,是因為龍王讚歎貧人能夠極盡布施的願心,你們把這粒米飯拿去,就可以鎮住了!”

    阿難覺得奇怪,就問:“佛陀,那麽大的須彌山都壓不住,這麽小的一粒米飯怎麽可能鎮壓住那樣的狂濤巨浪呢?”

    佛陀笑著回答:“你們拿去試試再說吧!”

    阿難和目犍連半信半疑地將這粒米飯丟進河裏,河竟然一下子就風平浪靜了。兩人深覺不可思議:難道一座須彌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飯嗎?回來後立刻請教佛陀。佛陀開示道:“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一粒稻穗從最初的播種起,經過灌溉、施肥、收割、製造、販賣……累積了種種的力量與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蘊含的功德是無量的,正如同那件褲子是貧苦夫婦唯一的財物、全部的家當,它所包藏的心量也是無限的!四海龍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與褲子的功德一樣大,都由虔誠一念引出,所以趕緊退讓稱善。由此可見,隻要虔誠一念,則小小一粒米、一條衫褲的力量,都可以與千千萬萬座須彌山相等!”

    後來有人把這件事寫成一首偈,來警示天下的眾生:“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帶角還。”

    佛經裏麵還有一則類似的故事。

    有個四處乞討維生的貧女也想種一次福田,於是辛辛苦苦攢錢,好不容易省吃儉用地存下來一塊錢,就毅然拿出來布施了。寺院的住持法師知道這件事,就向弟子們宣布:“今天的供齋我要親自主持,為這個虔敬的女居士祈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