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唐·黃檗希運

    要有企圖心

    子貢是魯國大商,行走各諸侯國做生意。魯國有項法律:贖回在其他國家當奴隸的國人,贖金最後由國家支付。子貢贖人回來,卻不肯接受官府獎賞的贖金,一般人覺得子貢很高尚。孔子卻批評子貢這樣做錯了,魯國人普遍窮,當其他人再遇到同樣情況,就會思忖自己若贖人回來再拿贖金,就在品格上比子貢矮了一截,這樣在救人時會有遲疑,就可能放棄,這就會有不良的影響。

    摘引自《春秋故事》

    世間促成一個人進步的力量很多,企圖心是一個很重要的力量來源。因為有企圖心希聖希賢,所以要立誌發願;因為有企圖心為國為民,所以要發憤圖強。有企圖心,才能完成人生的目的。

    企圖心不是圖謀不軌,不是為一己之私而鑽營;企圖心必須導向利人濟世的悲心宏願,必須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動力,如此才不會助長犯罪。

    世間有的人為了對社會貢獻,為了造福鄰裏,因此犧牲奉獻、奔走呼籲;有的人對忠義道德心生向往,即使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也是心甘情願。反之,有了不良的企圖心就會引發不好的結果,例如貪贓枉法、貪汙舞弊、奸巧拐騙、行使詐術、吹牛拍馬、貪得無厭、損人利己、不擇手段等。因此,企圖心的善惡,在君子與小人之間立刻顯現;企圖心的好壞,在忠奸之前立即分辨;企圖心的大小,在聖凡之中立即分明。

    企圖心不是憑空等待,有了企圖心想要成就大事,就應該起而企劃籌謀,進而付之行動,如此才能實現願望。

    古今多少名人能成就不世偉業,皆因胸懷壯誌。因為有大願心、大企圖心,故能有所成就。班超“投筆從戎”,因為他有效法張騫出使西域的企圖心,終於立功,名垂青史;劉秀“得隴望蜀”,因為他有統一全國的企圖心,因此得遂所願。曆代多少寒門士子,十年苦讀,也是因為有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企圖心;乃至劉邦、朱元璋因為有稱帝的企圖心,故能以布衣之身君臨天下。

    所謂“三代之前,唯恐好名;三代以後,唯恐不好名”。現代則唯恐沒有企圖心。沒有企圖心則懈怠墮落,消極頹唐,一事無成。因此,做人要有做好人、做大人、做偉人、做專家學者的企圖心,要有希聖希賢、成佛作祖的企圖心,如此才不會空到人間走一遭。

    ·佛光菜根譚·

    立誌、努力,縱然不能完全成功,也會得到進步;

    發願、向上,縱然不能完全實現,也會得到進展。

    大人物

    一個老僧人,身邊有一幫虔誠的弟子。這天他讓弟子去南山打柴。弟子們行至河邊,隻見洪水奔瀉,根本沒辦法渡河打柴,無功而返,都有些垂頭喪氣。唯獨一個小和尚,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遞給師傅:“過不了河,打不了柴,見河邊有棵蘋果樹,我就順手把樹上唯一的一個蘋果摘來了。”後來,這位小和尚成了師傅的衣缽傳人。

    社會上很多人被稱為“大人物”。所謂大人物者,不是地位高,不是學問好,不是長得高頭大馬或長得帥;要能對世間、人類有所貢獻,讓人感恩懷德,才夠資格被尊稱為大人物。所以,大人物者必須具備:

    一、心量大。俗語說“宰相肚裏能撐船”,這是稱讚他的心量大。佛教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因為心量大,所以才能成為佛祖、菩薩。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你的心量能容一家人,多能做家長;心量能容一縣之人,就能做縣長;心量能容一國之人,就能做國家領導。如果心量不能包容他人,就不夠資格稱為大人物。

    二、誌氣大。所謂大人物,要有大誌氣,如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的人做大官,拔一毛而利天下,但不肯為也;也有一些小學生,立誌將來要能普利天下蒼生。一個人的將來有多大成就,就看他從小的立誌如何。人雖一個,心雖一點,但是誌在十方、能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人,算是個大人物。

    三、眼光大。人的眼光所見,就是用望遠鏡也不過數千公尺之遠;一個真正有眼光的人,肉眼所見雖隻數百公尺,但宇宙萬有都在他的眼中。很多人立足當下,放眼天下,就是因為他的眼光大;因為眼光大,才能看到國家民族的未來,才能看到世間的苦難,才能看到芸芸眾生的需要,才能成為大人物。

    四、能力大。所謂大人物,他的一句話就能解決百千萬人的苦難,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有益於整個國家社會,他的任何一個念頭、想法都是為全人類幸福而打算。這種有能力擔當救苦救難之責的人,才算是大人物。

    五、膽識大。一個被稱為大人物的人,並非因為講話大聲或是敢講大話,而是因為他的膽識大。過去的一些名相名將名士,每當國家危難之際,他們敢於站出來,做中流砥柱,不計自身安危,隻想為國盡忠。像荊軻刺秦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其膽識何等悲壯!像張良找大力士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乃至藺相如“完璧歸趙”,此等膽識,稱為大人物,誠乃實至名歸。

    六、悲願大。佛教裏,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就是因為願力大。今日社會上,有的販夫走卒,所賺無幾,但遇國難當頭,捐輸救國不落人後;有些平凡小老百姓,每逢各地災難,身先大眾,搶先進入災區救援。另外,一些從事資源回收的環保義工,或是掃街的清潔工,不能因為他們從事社會底層工作就看輕他們,若以發心的悲願來看,他們都是大人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