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要懂得用、肯用,用來造福大眾、利益群生,才能發揮“錢”的價值,提升人生的層次。

隋朝富上和尚,於益州淨德寺掛單時,常常停駐在一條環境僻靜,行人稀少的路上。他把鬥笠係在樹下,坐著讀經,任由路人來來去去隨喜布施,從不喚人布施,也不出語答謝施者。有人勸他說:“城西北人口稠密,布施多,何必在這裏空等候呢?”他回答:“修道人,一錢兩錢就足夠養活這身臭皮囊,錢多了增長貪心,會被金錢埋葬的,要那麽多錢有什麽用呢?”

陵州刺史趙仲舒是個酷吏,不信佛法,聽聞富上和尚行儀,起意試探。趙仲舒先是騎馬經過,假裝遺失一貫錢,富上和尚視若無睹,仍然專心讀經。他又派人去拾錢,富上和尚依然聞風不動。

趙仲舒詰問:“你一天隻得到一錢,看到別人把地上的錢揀去,為什麽不阻止呢?”富上和尚回答:“不是我的錢,為什麽要妄認為己物呢?”趙仲舒聞言,立即下馬禮謝,讚歎不已。

富上和尚夠用就好的觀念,就是一種幸福快樂之道。然而多半的人貪欲慳吝,欲望無限,有了百想千,有了千想萬,隻想要“多”,最後被“多”所埋葬;要不就是希望“有”,有到最後盡是負擔、罣礙。人生究竟是“有”好?還是“無”好?“有”,要與社會大眾共享,就不嫌多。“無”,能在“無”中體會精神的世界,心靈上的富裕安樂,無也很好。

有德之人,盡管一毛錢都沒有,仍然有很多人向他學習,以他為榜樣,像是餓死在首陽山的伯夷、叔齊。在以人喻人上,如果以伯夷、叔齊來比人,對方會很高興;但如果以紂王、幽王等不義的君王來比心,別人會很生氣。為什麽?因為紂王、幽王沒有道德,而伯夷、叔齊有道德。

富上禪師“遺錢不顧”顯示他有道德,但並不表示有錢就沒有道德。有錢,要懂得用、肯用,用來造福大眾、利益群生,才能發揮“錢”的價值,提升人生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