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言語舉止沒有分寸,別人會批評他“不知進退”;讚美一個人待人處世合乎法度,說他“進退中繩”。說一個人“進退維穀”,是形容他陷入前進不了,又後退不得的窘境;一個人臨事張皇失措,就是“進退失據”。一個人如果隻知“進步”,那他隻擁有一半的人生;還要懂得“退步”,才是完整的生命,因此,我們要能進能退。進退之道大有學問,提出四點供大家參考:

第一,快速而不馬虎

我們處在追求快速的時代,做任何事都講究時效、效率,不容許慢吞吞。吃的,以方便麵、快餐解決;行的,追求高速、超音速;住的,流行快速建築。行事有效率當然很好,這是一種進步。但是,在追求速度之時,也要能靜下心來,仔細規劃、考慮,才能避免受馬虎之害。譬如現代社會,離婚率居高不下,就是對婚姻大事,抱持速成馬虎的心態,隻知進而取,不知退而思的後果。

第二,謹慎而不保守

小心仔細做事,固然比較不會出錯,但過度謹慎,就易趨於保守,往往在該果斷時,仍遲疑不決,因而喪失先機。隻求不犯錯的謹慎,隻是有“守”的技術,而沒有“進”的智慧。一位年輕人拿著解聘書到總經理室,問:“我這兩三年來都沒有出錯,為什麽解聘我?”總經理說:“你沒有出錯,代表你隻是追尋前人的腳步處理事情,而不敢冒險。敢大膽衝刺,小心求證的人才,才是公司競爭的本錢。”因此,做事要謹慎而不保守。

第三,謙虛而不卑賤

僅有高視闊步,昂首向前的自信,隻是半部“前進”的人生;還要有虛懷若穀的情操,懂得低頭彎腰,才是完整的人生。但是,態度需要謙虛,卻不能卑躬屈膝,諂媚阿諛,置自我尊嚴於不顧。一個人必先懂得自我尊重,才能真正尊重別人。因此,要在自我尊重裏謙虛,而不是奴顏媚骨。

第四,禮讓而不畏縮

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最講究的就是禮讓。禮讓是美好的處世態度,但禮讓不是畏縮,不是躲避。隻知一味禮讓,隻是退步的人生,易流於怯弱;在禮讓之下,還要能勇敢向前、自我承擔,才是有進有退的完整生命。

圓滿的人生,要像跳探戈,有進有退。如何進?何時退?其道甚大,必須運用智慧,才能真正體會“進退有道”的深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