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間上,一定要讀書。從一個人的談吐、氣質、智能、知識、品德,可以知道這個人所受的教育,雖然知識和人格不一定成正比,然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改變人的氣質,提升人的修養。所以說到教育,就必須要讀書,關於讀書之道,有四點說明:

第一,不時地展閱,則眼熟

好書,開卷有益。時常地展閱,溫故知新,對於書裏的道理,自然熟悉。正如蘇東坡所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三國時的董遇也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好書值得一讀再讀。每次重讀,隨著年齡、生活經驗的增長,另有一種新的體認。

第二,不時地諦聽,則耳熟

聽到一曲耳熟能詳的歌,很快地引起共鳴。同樣的,一句話,你會諦聽,可能改變觀念;佛法一句偈,你會諦聽,可能打開啟悟之門;禪門祖師一句話頭,你能聽入內心,就能契入真理。《華嚴經》雲:“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因此,無論修學佛法,讀書做學問,皆貴在多聞熏習。

第三,不時地讀誦則口熟

好書,不隻是要看,有時更要讀誦,甚至能琅琅上口。好比學習語言,要勤於說,遇見外國人,才能脫口而出。過去中國的私塾教育,講究背誦,背書必須讀誦,讀得滾瓜爛熟,才能在必要的時候,信手拈來,出口成章,講出深刻雋永的道理。

第四,不時地思索則心熟

讀書除了眼到展閱,手到書寫,耳到諦聽,口到念誦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思索。思索以後融會於心,才能將書中的道理,轉化為自己的財寶,成為自己的學問。譬如乳牛吃了牧草,也要反芻,才能消融轉化,成為養分。因此,儒家有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佛法亦雲:“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這都是指出“思”的重要。

讀書之道,別無他法,唯有多看、多聽、多讀、多思考,才能將書本上的知識、道理,內化成自己的涵養及智慧。讀書做學問,也不在聰明智慧,而在專心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