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厚,能承受;地實,能載物。做人處世要厚實,乃至社會命脈,國家力量也要厚實。荀子在《富國》中說:“仁厚足以安之,德音足以化之。”在佛門裏,曆來的祖師大德,也莫不經過養深積厚的踏實功夫,才能成就道業,如普願禪師在南泉山挑水煮飯30年,慧忠國師在黨子穀掃地40年。他們尚且需要如此培植福德因緣,一般人如何能不自我充實呢?關於厚實之道,有四點看法:

第一,羽毛不豐,不可高飛

古人言:“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一個人的能力還不夠充實時,應先自我評量是否能堪受大責,否則難免被譏為“螳臂擋車”,自不量力。不過話雖如此,有的人大器晚成,雖不必急於表現,也不能泄氣,隻要耐得住沉潛的功夫,禁得起時間的磨煉,就會有大鵬展翅、一飛衝天的一天。

第二,法令不善,不可妄為

法令,可以給人保障,可以給人依循,依著法令行事,諸事可以推廣,庠序而有則。但是法令的製定,也要再三斟酌,考量大眾所需,才能完善。戰國時代,商鞅說服秦王推行新法,卻因用法過於嚴苛,樹敵眾多,最後自斃於自訂之法;宋神宗時,王安石致力改革時弊,銳行《青苗法》,卻因反對者眾多,一片好心付諸東流。因此,當一個法令、辦法、規則的製定,還不能完善成熟,尚未獲得普遍認同時,就不能輕易妄行,否則一定不為大家所接受。

第三,道德不深,不可表態

德是已得正道而無失,道是指已得之德而能利及於他人;道德皆具全,是人類最珍貴的質量。平時與朋友相交,如果自己沒有真實的道德修養,輕易自暴淺薄,朋友也不會掏心與我們交往。同樣的,在一個機關裏,如果沒有人格道德,大家也不見得肯聽我們的話,就算與人接觸,別人也不會信任於我。所以,“交淺言深”,君子所戒。

第四,學能不具,不可任事

“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一個人無論學什麽、研究什麽,都要深入;有深入的了解、研究,然後把計劃、辦法、理想提供出來,必定事半功倍。反之,當學問、能力尚未具全時,就不能操之過急,不可貿然擔當大任。因為所學躐等,就會好高騖遠,致使許多言行都像空中樓閣,不切實際,因之學能不具,不可任事。

樹上果實尚未成熟,不可輕易采擷;母雞孵蛋尚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萬丈高樓起於平地,事業的成就也要一步一腳印地踏實走,才能平穩成長,所以我們不可不重視厚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