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的人,其中不乏好人、壞人、善人、惡人、君子、小人,可以說什麽人都有。但是我們一時看不出那一個人究竟是屬於哪一種人,必須要有一些因緣、境界,才能觀察得出其人的操守、精神、度量、心境。所以,觀人之道有四點:

第一,利害時可觀其操守

利害當前,最容易看得出一個人的操守如何。有的人隻問是非,不計利害,隻要是對的,是應該做的,則不管利害得失,他都義無反顧,這種人最有操守。有的人不問是非,隻講利害,隻要與我有利,不計是非好壞,甚至別人受害,他也無暇顧及,這種人是十足的卑鄙小人。所以,在利害之前,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操守。

第二,饑疲時可觀其精神

這個人有耐力嗎?他勇敢嗎?他奮鬥的精神力如何?他的力量究竟有多少?平常看不出來,在他饑餓疲倦的時候,你就可以一覽無餘。有的人稍微餓上一餐,稍微疲累一點,他就像泄氣的皮球,完全提不起勁頭工作。有的人雖然饑餓了,他還是力圖振作,務必要把工作完成;雖然是疲倦了,他為了成就一件事情,仍然不惜一切辛苦,不達目的誓不休。所以,饑疲時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精神力與意誌力。

第三,喜怒時可觀其度量

一個人的度量大小,平時不容易看得出來,不過當他歡喜或是生氣的時候,自然顯現在外。有的人歡喜的時候,他可以接受別人的建議,甚至批評指教;但是,一旦生氣的時候,即使再好的朋友,給予再好的忠言,他都覺得刺耳。有的人歡喜的時候,可以與朋友共享一切成就,但是一旦生氣翻臉了,則任何一點好處也不肯給人占便宜。所以,一個人的度量大小,在喜、怒、哀、樂的時候,最容易看得出真實的麵目。

第四,恐怖時可觀其心境

人在遇到驚慌恐怖的時候,他的鎮靜力如何,可以看出其人的心境。有內在涵養的人,能看透世情的人,麵臨生死危急之境,他也能冷靜麵對,淡然處之。例如道樹禪師與外道鬥法,任憑外道以法術變成缺手缺腳,甚至無頭無臉的鬼怪來嚇他,他都無動於衷。他以無對有,他豁達無懼,他的心境裏沒有這一切的鬼怪,所以,再恐怖的景象,他也能不為所動。因此,恐怖時可看出一個人的心境。

人生的閱曆,要從觀人觀事裏獲得;人生的道德修養,則要在反觀諸己的功夫上增加,所以觀人之餘,更要觀己。在《孟子》一書裏,孟子問齊宣王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可見“觀人”容易“觀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