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裏有個譬喻說:人的身體就像一座村莊,在這個村莊裏住了六個人,就是眼、耳、鼻、舌、身、心。他們猶如六個強盜土匪,日夜在我們身體的村莊裏擾亂,使我們不得安寧。而這六個盜賊平時由心當首腦,心是大元帥,統領著六根,他叫眼睛亂看、耳朵亂聽、鼻子亂嗅、舌頭亂嚐、手腳亂做。所以講到六根的修行,所謂“擒賊先擒王”,心的修行最為重要!有四點意見:

第一,要會思維

思想是促進人類文明的動力,人因為有思想,故能開發智慧,因而佛教講“以聞思修而人三摩地”,儒家也主張“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想到了極致,就是開悟。當初佛陀的悟道,也是經過苦思冥想,才能悟出宇宙人生的道理,而能了然於心。所以,我們的心平時要常思維真理,要多想好事。

第二,要具靈巧

人有好多種,有的人很笨拙,有的人很靈巧。笨拙的人不容易受人欣賞,靈巧的人到處受人喜愛。靈巧有時候是與生俱來的,有時候靠後天用心學習,也能轉笨拙為靈巧。學佛修行,首先要有一顆靈巧的心,要會變化,不要太刻板,不能太執著,才能對真理心領神會。

第三,要肯接受

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接受。不能接受,父母、師長傳授給你再好的道理、再好的方法、再好的東西,都不能成為你的;唯有接受,才能成為自己的資糧與養料,所以佛經裏譬喻聞法要“如器受於水”。乃至世間舉凡正當的、清淨的、善良的、真實的知識、道理、技術,都應該好好接受,自己才會不斷進步、成長。

第四,要能包容

世間是一半一半的世界,白天一半、夜晚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的一半、壞的一半……我們對於好的固然要接受,對於不好的也要能包容;唯有好壞都能接受、包容,才能成就全麵的人生。所以,學習包容,就是擴大自己、升華自己、圓滿自己。

俗語說:“澆花要澆根,修行要修心。”心修得正、修得好,自然一切皆正、一切都好,所以佛教有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