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專指宗教的行為,也不隻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內心道德的養成,人格的升華。所謂“有德者得民心,有道者受人欽”,春秋時期,宋國宰相子罕注重修行,賢名遠播,即使宋國受到三個強國包圍,都沒有受到侵犯;戰國時期,魏國的段幹木德行高尚,秦國因尊重他而撤兵。如何是修行之道?有四點意見:

第一,處眾時,要有敏銳的觸覺

大眾猶如一個大冶洪爐,冶煉每個人的性情。處在形形色色的大眾中,待人處事,都要培養敏銳的覺知。像處理事情時,要能從一個點聯想到其他的點,由點而線,再由線考慮到全麵,對於事物能有整體的觀念,時空都能拿捏得恰如其分,就不會掛一漏萬。

第二,勞動中,要有植福的觀念

許多年輕人畏懼勞動,害怕勞動,這樣容易養成懈怠懶惰。佛門裏訓練人才,經常要他從搬柴運水、舂米種菜、廚房典座、行堂掃地,為大眾服務開始。甚至連百丈禪師都說:“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由此可知,從勞動中培植福德,不僅學習謙卑忍耐,也養成堅韌的意誌。

第三,布施時,要有無相的慧解

佛門裏常對布施者讚歎說:“功德無量。”所謂無量,不在數字的大小,而在發心。你心量有多大,結的緣就有多廣。《金剛經》雲:“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也就是說,布施時,不執著有布施的我、布施的東西,以及受布施的人,當然更不心存回報的念頭。如此布施,自然了無牽掛,自、他都自在。

第四,心靈內,要有道德的基礎

西晉名將羊祜,無論為官或治軍,皆重視仁德,並為朝廷舉薦人才,不為人知;在陣前,他厚待敵軍降將,使得歸降者愈來愈多。宋朝趙概位居翰林學士,為人仁慈寬厚,救濟他人,嚴謹行事,克己修身,每日以黑豆計算惡念,黃豆計算善念,隨時內省策勵,終於成為德行高尚之人。

修行不需到遠處,而是要從日常自我的修正做起,超越自己,健全自己,進而開發生命內涵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