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坤禾看著兒子、女婿在用他們的方式反哺廣仁鄉,回報廣仁鄉的各族百姓。

    老人精神抖擻起來,身子骨也越發的硬朗。

    田坤禾來到伊犁廣仁鄉將近50年,從未離開伊犁地區半步。

    賈希知道嶽父一直想去石河子市,參觀下那聞名世界的“軍墾第一犁”。

    賈希在一次趕赴石河子市拉運農資的機會。

    帶著田坤禾、吉月娥、伊禮賢、蕭安四位老人一起參觀了石河子的“軍墾第一犁”。

    “軍墾第一犁”的雕塑位於石河子遊憩廣場內,已是我國大西北軍墾紅色旅遊的一張知名名片。

    20世紀50年代,第一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響應黨的號召,紮根天山南北、鑄劍為犁,屯墾戍邊。

    在當年那個艱苦歲月,軍墾戰士們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由人拉犁開墾荒原,譜寫了萬古戈壁荒原變綠洲良田的不朽壯麗篇章。

    為了讓後人不忘這段曆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於1985年9月下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30周年前夕,“軍墾第一犁”在石河子市廣場落成。

    田坤禾和伊禮賢夫婦下車後,沒等賈希將車停好,就攙扶著快步朝這群雕塑奔去。

    四位老人瞻仰著這栩栩如生的雕塑群,老淚縱橫。

    群雕之中,三個裸露身體、奮力拉犁的墾荒戰士好似拚命向前用力的耕牛,那幾近達到極限的頭胸手膝緊靠一起的彎曲,和背臀下肢連成一條直線的繃直,充滿著粗獷強勁的力量。

    這深陷的雙腳、勾起的腳趾、凹凸不平的地麵和幾絲蘆葦,彰顯了人與大自然搏鬥的頑強性和堅韌性,也喚起了人們對那個創業年代的回憶。

    這群開辟者用身軀拉動的犁,是石河子市永久的記憶,這軍墾戰士的犁鏵,給綠洲播撒了無數的希望和理想。

    田坤禾淚流滿麵、唏噓不已。

    伊禮賢也百感交集、動情落淚。

    這幅雕塑的場景熟悉而親切,讓他回想到1960年來新疆時勞苦耕作的場景。

    簡樸的衣服、原始的勞動工具、凝重的步伐,默默講述著當年極其艱苦的創業條件。

    田坤禾動情地觸摸著雕塑深陷的腳麵,對著賈希絮絮叨叨地叮囑道:“賈希呀,等哪天得空了,咱老田家祖孫三代都應該來石河子市看看這軍墾第一犁,當年,我們來新疆,就是全靠一雙空拳、渾身的力氣開墾荒地、種植莊稼,你們這些年輕人可不能忘本呀!”

    伊禮賢也眯著眼感歎道:“這軍墾第一犁群雕立的好呀,讓後人們憶苦思甜,人們不能忘記那段艱苦歲月。”

    田苗出差來伊犁時,會擠出時間到廣仁鄉,看看廣仁鄉這些年的變化。

    他站在田穗、賈希和斯德克江聯合開發的5000畝山梁子地。

    經過兩年的改良,雖說山梁子地依舊貧瘠,可是基本出現了農田的雛形。

    田苗來到一塊稍微平坦的地塊前,指著眼前這將近2000畝的平整地麵,告訴身邊的弟弟,“穗子,苜蓿雖說養殖牲畜是好飼料,可是畝產量太低了,就這5000畝貧瘠的山梁子地,撐破天每畝地能達到4噸就相當不錯了。經濟效益趕不上農作物。這塊地可以種冬麥或玉米,收割後,一半的麥草和秸稈都能打捆成草,照樣喂養牲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