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明知不可為而不能為之,他還有另外一層擔憂,原本依附於晉王成為晉王手下軍隊之領袖,一旦將來成就大業,必然是軍方第一人,獲益無數。

    可若是危急關頭自己沒有身在潼關,便等於被排斥於晉王一係的權力中樞之外……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無論勝敗。

    更何況他此番前來孟津渡隻帶了數千人,麾下數萬虎賁如今可都在潼關,他都是他賴以生存的家底,豈能任憑其操之於旁人之手?

    是生是死,是勝是敗,他都必須身在潼關……

    蘇伽對此一知半解,但嚴格執行命令,也顧不得一路日夜兼程渾身酸痛,起身道:“末將知曉,這就聚攏兵馬。”

    尉遲恭頷首,看著蘇伽走出去,忍不住幽幽歎了口氣。

    時至今日,若說他心中沒有一絲後悔,自然不現實,原本預想之中的晉王登高一呼、群雄響應的局麵沒有出現,十六衛大將軍雖然各自按兵不動,但明麵上卻一一宣誓效忠,使得晉王麵臨之局勢無比險惡。

    但他也知道,若想博取豐厚之利益,就必須立下不世之功;若想立下不世之功,便隻能劍走偏鋒,麵臨艱難險阻、衝破生死劫難。

    世間之事,哪兒那麽多的水到渠成、一路坦途?

    如今各個讚揚當年李二陛下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就大業,然而卻都忘了,當年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二陛下麵臨的又是何等險絕,那種動輒一敗塗地、死無葬身之地的危厄,至今思之,尉遲恭依舊心驚肉跳。

    若非邀天之幸,豈有之後的貞觀一朝?

    如今,局勢與當年幾乎一般無二,都是瀕臨絕境,都是退無可退,都是決死一戰。

    既然當年李二陛下能夠“邀天之幸”,誰又敢說今日的晉王不能?

    都說“天命所歸”,誰有知道這天命到底歸於誰……

    盡然已經退無可退,大不了便是殊死一戰,將勝負生死,皆寄托於天命而已。

    左右不過是以命相博罷了。

    ……

    數千人的部隊聚攏起來並不滿,半個時辰之後,蘇伽便入內通稟已經聚攏完畢。

    尉遲恭下令將所有糧秣輜重裝車,部隊生火造飯。

    用飯之後,全體啟程,護送著這些糧秣輜重趕赴潼關,置於餘下一些行動遲緩、尚未渡河的山東私軍,他也懶得去管,勝敗不在這麽點人,反倒是糧秣更為重要,說不定局勢惡化之時,便隻能死守潼關,靜待轉機,到那個時候,每一顆糧食都將成為決定勝負之關鍵。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