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現在房俊想要改革兵製的目的,李勣非常清楚,一則兵在精不在多,可以解放更多人口發展經濟,再則可以一舉切斷隋唐以來門閥世家把持政權的根基。

    當兵權盡歸於中樞,任憑那些世家門閥如何經學精湛、財力雄厚,也無法如以往那般左右朝政,甚至廢立君王、改朝換代。

    所以隻是略微思索一番,李勣便知道這是大勢,無論自己說什麽、朝臣們說什麽、天下人說什麽,都無可更改。

    皇權穩固,於國於民都是好事,然而即便是英明神武如李二陛下,因為憑借關隴門閥之支持才得以登上地位、坐擁天下,所以不得不接受關隴門閥之掣肘,想收權而不可得,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打壓關隴、削弱門閥,便迎來關隴兵變。

    如今朝局動蕩,原本的帝國權力架構已然混亂,關隴勢弱,山東、江南兩地門閥更有可能麵臨一場傷筋動骨的慘敗,正是中樞收權的大好時機,似岑文本、房俊這等人傑,豈能錯過?

    當然,募兵製也的確更為適合帝國之未來,廢黜府兵製、恢複募兵製,可謂一舉兩得。

    沒理由反對。

    仔細想了想,李勣沉聲道:“府兵製的確不利於國家經濟,若想國強民富,募兵製是一條好路子。但你得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北魏至今,府兵製發展百餘年,已經深入之帝國的方方麵麵,影響之巨大、根基之深遠,不容小覷。此事必須循序漸進,不能大刀闊斧貿然行事,否則必然引起各方反彈,一旦因此導致局勢反複,政局動蕩,得不償失。”

    任何一種製度,都必然有其既得利益者為其保駕護航,誰想更改,必然遭致反噬。

    眼下關隴門閥幾乎廢了,山東、江南兩地門閥也極有可能遭受重創,但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些門閥盤踞各方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早已根深蒂固,豈能瞬息之間便枯萎凋敝?

    一旦其發起反噬,勢必浩浩湯湯、驚天動地。

    房俊連連頷首,看著李勣,道:“茲事體大,不敢擅動,可一旦完成,必然是名垂千古之功勳。叔父身為宰輔之首,於軍方更是威望絕倫,自當領銜改革,創下百年盛世之基石。”

    李勣默然。

    他的確不在意功名利祿,也不在意權柄煊赫,但麵對如此名垂千古之功業,當真能夠無動於衷?

    可一旦參與兵製之改革,勢必成為此事之領袖,到時候大功告成,豈非又是一樁潑天的功勳?

    這與他極力避免的初衷相背……

    事情似乎又回到原點。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