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現在被晉王捏得死死的,毫無翻身之餘地。

    唯一一絲可以重獲新生的機會,便是待到將來蕭瑀以“陳情書”洗白的時候,順帶著撈他一把……

    所以此刻必然要向著蕭瑀說話。

    李治終於決斷:“北疆不靖,胡虜賊心不死試圖卷土重來,本王又豈能為了皇位而將帝國疆土棄置不顧?北兵乃鎮守邊疆之基石,不可輕鬆,郢國公此議不妥。”

    宇文士及看了蕭瑀一眼,恭聲道:“殿下胸懷帝國、心係蒼生,宋國公更是老成謀國、沉穩幹練,是老臣輕率了,還望恕罪。”

    嚴格來說,推著晉王走上這條兵變之路的是蕭瑀,其餘人都不過是依附而已,但現在看來,蕭瑀反倒有些沉悶消極……

    蕭瑀向他看來,略微頓了頓,道:“眼下局勢極其不利,一旦水師直抵潼關,吾等腹背受敵,若不能改變形式,難以轉敗為勝。如今看來,想要從這困局之中掙出一線生機,隻能依靠關中十六衛。十六衛大將軍當中,多與關隴門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還望郢國公能夠暗中聯絡,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而後許以厚利,若能有其中兩三支軍隊支持晉王,則大事成矣!皆是郢國公擁從龍之首功,引領關隴門閥重塑輝煌,幾可名垂百世!”

    雖然留了後手,以備不時之需,但追根究底他還是希望晉王能夠成事,畢竟與太子削弱門閥、打壓世家的理念相比,如今隻能依靠門閥世家的晉王登基之後,必然對世家愈發親近。

    隻要門閥政治能夠長長久久的延續下去,自然最是符合他的利益。

    但現在潼關幾乎成為死地,一旦水師與東宮六率兩麵夾擊,頃刻間便是覆滅之災。山東私軍就算順利抵達潼關,也隻不過是延緩滅亡的時間而已,唯一能夠起死回生的,就在於關中十六衛。

    宇文士及目光湛然,迎著李治殷切的目光,重重頷首,沉聲道:“老臣定竭盡全力,不複殿下之殷望!”

    他聽出蕭瑀言中之意,隻要能夠策反十六衛其中幾支,等到晉王登基之後,便準許關隴門閥重新回到中樞,屆時關隴、江南、山東三大門閥派係和平共處,共享門閥政治。

    若能將被長孫無忌牽累而損失慘重的關隴門閥重新帶回中樞,他宇文士及的威望在關隴之內必將遠遠超過長孫無忌,“關隴第一人”的聲譽實至名歸。

    縱然百世之後,宇文士及也依然是關隴的領袖,關隴子孫也會記得他的豐功偉績……這不正是他孜孜以求的夢想嗎?

    況且,他對於關中各支軍隊的立場已經心中有數,誰有可能被說服轉投晉王麾下,也有了一些眉目……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