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有些人不是不懂,而是無法割舍家族之羈絆,故而隻能迷茫在曆史長河之中隨波逐流。有些人生逢盛世,做出一些損害國家利益的事情也無傷大雅,頂多名聲略有瑕疵;有些人遭逢亂世,卻還是以家族為上,將國家最後一絲底蘊掘斷占為己有,故此聲名狼藉,留下百世罵名。

    李勣很幸運,因為他是前者,即便再是自私不顧國家利益,頂多史書之上記載一句“任宰輔,碌碌無為”,卻也因此造就武則天篡唐為周,險些斷送大唐國祚……

    從曆史的角度去看,李勣做的似乎並無大錯,是李治一手將武則天扶持到“天後”的地位足以篡奪國祚。但從時代的角度去看,李勣卻是促成武則天篡位的元凶之一,身為宰輔,更是大唐軍方巨擘,卻在廢後這件足以動搖帝國根基之事上采取默然旁觀、隔岸觀火之姿態,嚴重失職。

    究其原因,不過是當時關隴勢大,嚴重威脅他的地位,欲借助武則天之手將政敵予以剪除罷了。

    卻絲毫不考慮李治之所以登基是因為關隴門閥支持,登基之後使得關隴門閥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勢力龐大至無以複加。當時的關隴門閥早已根深蒂固,滲透至帝國軍政方方麵麵,驟然予以剪除,導致賴以維係的國家政體轟然崩塌。

    或許諸如李勣等當朝權臣心中並無他想,畢竟這個帝國是他們追隨李二陛下打下來的,他們功勳卓著、與國同休,之所以做出損害帝國之事,隻不過是時代局限了他們的眼界、心智。

    但說到底,他們的自私自利,為帝國之崩頹埋下了一顆種子,最終結出一顆苦果……

    李治是一位政治天賦幾乎滿格的英明君主,武則天更是謀略手段傲視古今,這兩位在將關隴門閥完全剔除朝堂之後勉力維係朝政平穩,卻也不得不通過扶持寒門、借助軍方強力壓製的方式來達成穩定。

    後果便是各地軍方權勢滔天,又被被迫退出朝堂的各地門閥暗中把持錢糧命脈,雙方沆瀣一氣,最終形成軍閥割據、尾大不掉。

    至唐玄宗時,看似天下生平盛世錦繡,實則早已形成強枝弱幹之格局,彼時李唐皇族的影響力回光返照,加之唐玄宗政治手段高明,勉強維持朝堂與地方的平衡。

    待到晚年昏聵亂政,隱患終於爆發且一發而不可收拾……

    曆史有著難以置信的慣性,某一時間段某一些事情的發生看似偶然,實則根源早已在十年、甚至數十年前種下,事到臨頭大勢洶洶浩浩蕩蕩,哪裏還能撥亂反正逆天改命?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