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瘦石所言要他派兵奔赴玄武門北襲殺太子,當真隻是他的主意?

    未必。

    自己從遼東撤軍的那一日起,一些行為貫徹的便是陛下“廢黜太子,卻要假手於人”的意誌,既想要另立儲君,又不願背負“以父逼子”的罵名,將一切都推到關隴門閥身上。

    待到東宮覆滅、太子被廢,這才從容揮師長安,抵定叛亂、另立儲君。

    然而東宮之頑強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在關隴軍隊絕對數量優勢的猛攻之下看似岌岌可危,隨時有傾覆之禍,卻總能夠在最為危險之時堅持過來,並且接連逆轉戰局,將局勢一點一點的翻轉回來。

    這就使得李勣不得不一再拖訊ブ彌卸崠中軍速度,慢慢悠悠的等著關隴軍隊重整旗鼓,擊潰東宮六率。

    等他到了潼關,關隴軍隊居然還沒覆滅東宮,這就逼得大軍隻能屯駐潼關,隔岸觀火,即便朝野上下對他心懷叵測也無法顧及……

    李勣憂心忡忡。

    按理來說,到了眼下這一步,置身事外等著長安決出勝負還算可以,但若是直接派兵刺殺太子,則萬萬做不得。

    無論是他李勣亦或是李二陛下,一旦做出這件事,遭受天下罵名乃是必然,為人臣者難得善終,為人君則也將盡失人心,殊為不智。

    可王瘦石既然能夠提出這樣的建議,就意味著有些人已經等不及了……

    這是最令他不解之處,局勢至此,幾乎大局已定,又何必非要執著於易儲?自關隴舉兵起事,太子的表現幾乎堪稱完美,非但處置得當、能力不俗,且風骨強勁、意誌堅定,已經有了明君之雛形。

    即便換一個其他皇子擔任儲君,難道還能比太子做得更好?

    況且經此一番兵變,圍繞在太子身邊的東宮班底愈發緊密,且逐步壯大,意欲易儲,就勢必要將這一部分剪除,所涉及到的包括蕭瑀、岑文本、馬周、李道宗、李靖、房俊等等一幹重臣,難不成全部逐出朝堂?

    尤其是房俊,這廝如今聲威赫赫如日方中,更有軍權在手,儼然軍中大佬、一方豪雄,根深蒂固實力雄厚,廢黜太子之後對他要如何安置?

    牽一發而動全身,廢黜太子容易,但此後朝堂之動蕩、影響之深遠難道視如不見?

    時至今日依舊不改易儲之心,著實令人費解……

    思慮半晌,李勣才在門口抓起一柄雨傘,徒步走入漫天風雨之中,前往不遠處那座跨院。

    雨水濺落在他的鞋麵,淅淅瀝瀝,心情異常沉重。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