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俊將戰報接過,展開後詳細看了一遍,對遼東局勢有了大致了解。

    自隋煬帝開始至李二陛下東征,中原王朝速度傾舉國之力征伐高句麗,結果皆铩羽而歸、攻之不克,並非高句麗的軍事力量多麽強大。

    一則這個時候遼東之地大部分尚未開發,皆屬蠻荒,水網縱橫路途難行,兼且其地氣候迥異,夏日裏陰雨纏綿冬日裏天寒地凍,極其不利於大軍征伐。

    再則高句麗人多依托山勢修建城池堡壘,城高牆厚易守難攻,總能夠將中原軍隊死死的拖住,直至冬日來臨,路途難行供給不足,最終不得不撤兵。

    而水師之所以能夠在東征大軍撤退之後迅速攻陷平穰城,皆因火炮之威。

    火器,實在是攻陷城池的神兵利器,再是堅厚的城牆也抵不住火藥之爆破。隻可惜大唐軍中眼下唯有他嫡係的軍隊大規模裝備火器火藥,而東征之時內部權力鬥爭極其殘酷,使得右屯衛與水師皆被排除於主力之外,空有火器這等劃時代的利器卻不得應用,這才使得高句麗能夠步步為營,一直堅守。

    若是沒有水師橫空出世,這一次的東征將如同曆史上一樣無功而返……

    房俊唏噓不已,國人屹立於世界之巔兩千年,富裕強盛睥睨天下,來自於外部的威脅實在是太少,所以從古至今的有識之士都將目光對準內部,爭權奪利排斥異己,早已將“政治”的天賦點滿。

    論起政治素養,國人從來都是天下第一,也因此養成了內鬥的毛病,總是不能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發揮巨大的潛力,以至於屢屢被外族欺淩打壓……

    放下戰報,房俊沉聲道:“東征大軍那邊……可有關於陛下的消息?”

    時至今日,東征大軍已經成為巨大的隱憂,不僅對於東宮如此,對於關隴同樣如此,誰也不知道這支數十萬人的軍隊到底站在何等立場,會在抵達關中之後做出何等回應。以其目前緩慢的行軍速度來看,明顯是打算坐山觀虎鬥,任憑關中一片糜爛;可是李績也好,程咬金、尉遲恭等人也罷,卻又大多數明確表態支持東宮。

    其中之動機、意向,著實令人難以捉摸……

    李二陛下受傷墜馬,先是昏迷不醒,後來又傳出大抵已經駕崩的猜測,鬧得天下紛紜、人心惶惶,恐怕這也是關隴門閥敢於發動兵變,各地門閥敢於大力支持的原因所在。

    可李二陛下這等一代雄主、千古帝王,就這般於千軍萬馬之中驟然駕崩,卻令房俊疑心重重,難以置信……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