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內又安靜下來。

    在杜如晦故去、房玄齡致仕、長孫無忌一心隻為關隴謀劃的當下,李績的資曆、威望已然無人能出其右,尤其是眼下軍中形勢緊迫,誰若是當真違逆李績之命令,做出一些違背軍法之事,他是真的敢殺人。

    別看眾將盡皆有數萬嫡係部隊跟隨東征,此刻盡在軍中,但是在各方掣肘彈壓之下,怕是也翻不起什麽浪花……

    薛萬徹與阿史那思摩兩人坐在靠門的地方,比較靠外,好似兩名閑散人員一般,超然事外。兩人一個是降將出身,一個外族內附,即便皆得到李二陛下信任握有兵權在手,但距離帝國中樞卻尚有一段遙不可測之距離,似眼下這等情況根本插不上話,也不能插話。

    所能做的,也唯有選擇站隊而已。事實上也沒什麽好選的,兩人既非關隴出身,又與山東世家、江南士族皆沒有太深牽扯,一身榮辱顯赫盡在李二陛下之信任倚重,眼下李二陛下駕崩,兩人的根基幾乎一瞬間被斬斷,若想往後好生生的過日子,就絕對不能鬧什麽幺蛾子。

    唯一之計,便是老老實實的站在李績身後,有了李績的支持,最起碼兵權不會被剝奪,身家性命便有了保障……

    沉默一陣,程名振看了看悶聲不語的程咬金,略作遲疑,猶豫一番後開口問道:“此番回京,更有護送陛下靈柩之大事,眼下行軍速度如此之慢,恐生不虞之變化,不知英國公可曾想過?”

    此言一出,諸人都下意識坐直脊背。

    人死之後,屍體很難保存,即便眼下天寒地凍,可長久下去終究不是辦法,所謂的“不虞之變化”雖然未曾明言,亦不過是為尊者諱而已,但大家都知道是什麽意思。

    相比於長安兵變,能夠將李二陛下完好護送回長安,似乎更為重要……

    李績卻好似對此渾不在意,呷著茶水,慢條斯理道:“此事,吾心中自有主張,若有意外,甘願承擔一切罪責,諸位不必為此費神。”

    他是當朝宰輔之首,如今更是這數十萬大軍的最高統帥,有資格更有底氣說出這樣的話,當然,其中的風險更大。

    “嗬……”

    這回連尉遲恭都冷笑一聲,搖搖頭,雖未言語,但不滿之色盡顯無疑。

    單純以信任而論,李二陛下對尉遲恭的信任度絕對於在場眾人之上,盡管牽涉到家族、門閥、派係的各種利益,但尉遲恭對於李二陛下卻絕對忠心耿耿。

    李績不理會他這一聲冷笑,輕歎一聲,道:“陛下自長安出關之時,虎賁百萬揮斥方遒,何等意氣風發?率大軍行至此間曾祭奠魏武,豪情壯誌威蓋天下!結果如今吾等非但铩羽而還,更使得陛下英年早逝……逗留兩日,隻是希望陛下英魂有靈,能夠暢懷前事,有所感應。”

    眾人麵色悲痛,唏噓不已。

    鄴城乃昔日魏武帝之國都,魏武帝有此發兵北征烏桓、蕩平遼東蠻夷,功勳赫赫青史彪炳,李二陛下在此駐蹕停留且親書祭文以祭奠魏武,何嚐不是雄心壯誌欲與先人比肩戰功,意欲橫掃遼東蠻夷清除帝國隱患,煌煌功勳不落人後?

    卻不料百萬大軍投鞭斷流,最終落得如此下場……

    尉遲恭虎目含淚,怒視李績,道:“吾等皆追隨陛下日久,甘願赴湯蹈火、死不旋踵!奈何如今鑄下大錯,惟有赴死之心,卻連祭奠一番亦不可得!”

    自遼東返回之日起,陛下棺槨便被李績的親兵部曲以及陛下的禁衛重重護衛,平素行軍之時以帳篷、帆布掩蓋,駐營之時更藏在營帳之內,誰也不準靠近半步,這令一眾將領非常不滿。

    李績淡然道:“眼下,噩耗尚未傳開,天下自然穩定,縱有關隴施行兵諫,亦不會觸及社稷根本。可一旦噩耗傳開,則立即天下烽煙四起!吾等身為人臣,此刻所思所念非是祭奠痛悔,而是穩定局勢,使皇位之傳承水到渠成,而不是號喪幾聲以顯忠良,卻將陛下一手打下的江山陷入動蕩不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