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屯衛自然悉數跟隨房俊返回長安,但僅僅右屯衛的兩萬人馬顯然不夠,薛仁貴於安西軍中又精挑細選了一些精兵強將,共計七八千人,一同交付於房俊,助其馳援長安。

    房俊看著薛仁貴在紙上列出的一排校尉名單,蹙眉道:“這麽多人跟隨本帥馳援長安,安西軍的兵力便太過於薄弱,一旦局勢有變,你那什麽去應對?”

    安西軍的人數也不過四萬有餘,西域如此廣袤之領土,撒下去連點水花都看不見,一旦有事,難免顧此失彼。

    薛仁貴卻信心十足:“大帥放心,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安西軍的任務便是固守各處重要城鎮,隻要挨過這個冬天,大軍便可以隨時出擊,彼此之間相互馳援不成問題。且突厥人如今遭逢回紇人叛變,其領地之內依附於其麾下的各族難免蠢蠢欲動,一時片刻根本無暇顧及西域,隻要吐迷度不造反,末將有十足信心穩定局勢。”

    吐迷度敢反叛嗎?

    斷然是不敢的,而且不僅是敢不敢的問題,麵對大唐給予的超高待遇,傻子才會重投突厥人麾下。

    就算突厥人前來勸降,彼此之見早已失去信任,吐迷度斷無可能走回頭路……

    隻要吐迷度不反叛,哪怕遇事之時隻是袖手旁觀,薛仁貴也有信心確保西域之穩定。經此一戰,安西軍有若熔爐淬火、百煉成鋼,當真已成為天下強軍,足矣鎮守西域。

    見到薛仁貴這般信心十足,房俊頷首認可,再無他言。

    他素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相信以薛仁貴的天賦、能力加上對西域局勢之熟悉,既然這般斬釘截鐵的表態絕無問題,那自然再無問題。

    自己帶回去的兵馬越多,擊潰關隴叛軍的把握就更大,這自然是好事,畢竟戰報上所言關隴叛軍已經聚集十餘萬兵馬,且還有源源不斷的後備軍隨時可以投入戰場。盤踞關隴百餘年,一手締造數個王朝,始終屹立於權力中樞,關隴門閥的底蘊自然深厚無比。

    如此龐大之門閥聯盟、集團勢力,盤根錯節實力強橫,一旦打定主意參預到皇權爭奪之中,多爆發出的力量必將極其驚人。別看隻是聚集了十餘萬烏合之眾,但是背後觀望的各地府兵、折衝府又有多少?這其中又有多少實在窺視時機,打算親自參預其中?

    長安局勢之危急,非隻東宮危厄那麽簡單,稍有不慎,便是一場波及整個帝國的巨大災難。

    煌煌盛世,極有可能戛然而止,甚至諾大帝國都將衰敗傾頹,一蹶不振,剛剛從戰爭之中掙紮而起不過三十年的百姓,將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