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漱一番,坐在堂中正欲享用晚膳,心腹親信便拿來一封書信,低聲道:“家主剛剛遣人送來的信箋,還請大郎過目。”

    長孫衝顧不得吃飯,拿著信箋回到一側的書房,讓人守在門外,自己則檢查了信封上封口的火漆,見到圖案完好無損,這才小心翼翼的用小刀子拆開,將信箋抽出放在一旁。

    然後取來一杯水,含在口中噴在信封上,信封便顯出黯淡浮淺若有若無的字跡來。

    湊在油燈旁,仔仔細細的看了起來。

    好半晌,方才揉了揉眼睛,感歎高句麗之貧瘠,連蠟燭都是極為昂貴的奢侈品,且市麵上很少售賣,少數從大唐販運而來的蠟燭都被王宮以及大莫離支府所統一購買,尋常官員根本得不到供給。

    然後將信封連同看也未看的信紙一同湊在油燈上,看著火苗將紙張完全吞噬,丟在地上,燒成灰燼。

    在桌案旁坐了一會兒,起身推開窗子,將屋內燃燒紙張形成的煙霧放出,負手站在窗口,感受著清冷的夜風拂麵,院子裏久未打理的參天樹木橫行無忌的生長,一派蕭索頹廢。

    長孫衝心裏極度鬱悶。

    他明白淵蓋蘇文所謂的“議和”大抵隻是緩兵之計,然而但凡有一絲成事的希望,他都會竭盡全力去促成,不會放棄努力,畢竟此事成功之後,自己所獲得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

    而之所以在明知淵蓋蘇文隻是緩兵之計的形況下依舊有信心促成,就是他認為西域戰亂、河西危局,李二陛下必定心急如焚,亟待解決遼東之戰,即便淵蓋蘇文有些過格之要求,也會捏著鼻子認下。

    “議和”之首要,便是其中一方願意讓步、妥協。

    可誰能料到,隻率領半支右屯衛出鎮河西,朝野上下一片唱衰的情況之下,房俊居然依舊能夠依靠火器之利,將七八萬吐穀渾鐵騎打得丟盔棄甲、屍積如山,不得不狼狽奔逃。

    河西大捷遠在萬裏之外,卻一下子便扭轉了遼東的局勢。

    沒有了後顧之憂,李二陛下愈發氣定神閑,隻需在入冬之前擊潰高句麗的防禦即可覆亡其國。甚至,隻要能夠及早圍攻平穰城,即便入冬也無所謂,因為水師可以順著浿水將輜重糧秣源源不斷的運抵平穰城下,支持唐軍進行一場長時間的攻城戰。

    如此,李二陛下底氣充足,基本不會在“議和”之事上做出任何讓步,甚至反過來咄咄逼人。

    而淵蓋蘇文剛愎自用、殘暴酷厲,自然更不會低人一頭,予以妥協。

    長孫衝長歎一聲:時不我與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