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但凡能夠在政治上取得傑出成就之人,除去卓越之能力,更要有以假亂真之演技。

    往往很多時候,千言萬語,不如一滴眼淚……

    所以長孫無忌此刻語聲悲憤、情感熾烈,情到濃時流下幾滴悲憫之眼淚,將心中對於眾生之憐憫包裹其中,倒也沒有人感覺到意外。

    尤為重要的是,他此番情感真摯之哭訴,到底有幾分打壓水師之心,又有幾分出自肺腑之意,令人難以捉摸,不可揣度。

    因為在場幾乎所有人,都對遠處建安城的衝天大火感到心悸,這等毀天滅地之威,無數生靈被火焰吞噬輾轉哀嚎,的確使得人心最柔軟之處受到觸動,升起不忍之意。

    所謂“殺人不過頭點地”,都是血火之中翻滾過來的宿將,可以不眨眼的麵對敵軍活著袍澤被屠戮殆盡,然而這等淒慘至極的死法,卻是有傷天和。

    將軍們口中控訴著“腐儒”,大罵那些儒者整日裏婦人之仁,倡導的是“非我族人,其心必異”,然而再骨子裏,卻往往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沾染,很難超脫於儒家所構建的道德體係之外。

    華夏民族伸手儒家文化之熏陶,固然缺乏了進取、擴張之精神,卻也當真做到了悲天憫人,從未喪失本性、利欲熏心,更不會以擄掠為榮,將偷盜之物堂而皇之的視為己有,恬不知恥。

    儒家文化之核心的“仁”,早已經浸潤到華夏民族的骨髓之中,隨著血液世代傳承。

    故而,長孫無忌這一番作態,令人難辨真假,或者真假摻半……

    李二陛下沉吟良久,遠處建安城衝天的火光倒映在他的眼眸之中,方才開口說道:“上天有好生之德,這本不假。然而朕身為大唐皇帝,億兆臣民奉朕為至尊,朕之責任便是給於臣民安定繁榮之生活。高句麗雄踞遼東,兵強馬壯,早已成為大唐之心腹大患,若是不能予以剪除,遲早入寇中原、飲馬黃河。到那個時候,高句麗人會否跟大唐的子民講究什麽‘仁德’,‘寬恕’?不會。他們茹毛飲血、不知禮儀,眼中唯有掠奪與殺戮,當他們的馬蹄踏遍華夏山河,必將伴隨著如山的屍骸與奔流的鮮血!華夏兒郎將會遭受屠戮,如同牲畜一般被奴役!”

    他目光炯炯,環視左右,朗聲道:“如今朕禦駕親征,召集百萬虎賁,揮師東進,所為非止這曠世難有之功勳,更為了以戰止戰,消滅禍患!戰陣之上,兵戈相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稍有不慎就會重蹈前隋之覆轍。此等情形之下,自然各個奮勇爭先、戮力殺敵,心裏豈能有半分仁恕之念?對敵人的仁慈,便是對自己的殘酷!火彈之威固然有傷天和,然而為了華夏千秋,即便上天降罪於下,那就讓朕這個天子一力擔之!”

    言語鏗鏘,氣慨雄渾!

    眾將心中激蕩,熱血奔流,齊齊躬身,大聲道:“願為陛下開疆拓土,視死如歸!”

    李二陛下這一段慷慨激昂的話語,頓時將諸人心中被長孫無忌所引起的遲疑、不忍統統擊碎!

    什麽殺戮太盛,什麽有傷天和,都是狗******下百萬大軍東征,已然是一場有勝無敗之國戰,若是一旦戰敗,後果極有可能如同前隋一般將國內所有矛盾都爆發出來,屆時江山板蕩、烽煙處處,大好的盛世局麵頃刻間冰消瓦解。

    攸關國運,哪裏還有餘暇擔憂什麽有傷天和?

    唯有盡可能的斬殺敵人,重創高句麗之根基,才能確保東征之勝利。

    而這,亦是朝中、軍中各方勢力所追求的一致目標——若東征不勝,何來功勳分享?

    長孫無忌渾身顫抖,額上冷汗涔涔,抬頭看著李二陛下,見到對方正居高臨下的俯視,眼中精光閃閃,警告之意味毫不掩飾。

    “老臣出言無狀,伏請陛下降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