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儲的局勢很是微妙。

    太子占據了大義名分,得到朝中絕多數大臣的支持,實力自然雄厚。晉王隻有關隴的支持,且關隴內部不靖,時刻都有分裂的危險,實力早已今不如昔,導致晉王完全處在下風。

    這一點從晉王親身入主兵部,卻得不到關隴有力的支持便可見一斑,今日的關隴貴族們,已然是有心無力。

    可問題在於這天下是李二陛下的,以李二陛下的威望足以震懾群臣,隻要他鐵了心的扶持晉王,所有的反對怕是都做不得數。

    別說什麽“廢長立幼”“動搖國本”這樣的話語,從晉陽起兵之初便一直征戰在最前線,為帝國之誕生立下赫赫功勳,然後又從玄武門的血火之中拚殺而出坐擁天下,李二陛下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威望,他本身就是大唐之“國本”,隻要他在,帝國就絕對不會亂。

    帝國之一切,皆可乾綱獨斷。

    他要廢黜太子,固然有人敢口頭上,可誰敢少有異動?

    所以最終儲位之歸屬,依舊隻在於李二陛下心念之間……

    當然,也不是因此就認為李二陛下可以為所欲為,廢長立幼的後果是他必須要考慮到的,玄武門之變固然算是他李二的人生巔峰,可對於李唐皇族來說,已經壞了宗祧承繼的規矩,如果自己再廢長立幼將晉王推上皇位,那麽久不得不在將來承受由此而帶來的惡果。

    嫡長不能確定儲位之地位,才能亦不可保證太子之名義,這個九五之尊的皇位全看皇帝的心意誰屬,甚至是可以憑借計謀、手段與力量去謀求的……

    可以想見,一旦這個惡果發生,李唐皇族的子子孫孫將會因為皇位的歸屬世世代代伴隨著殺戮與鮮血,手足相殘、兄弟鬩於牆,甚至父子殘殺、血脈相絕……直至大唐傾覆、李唐皇室絕嗣的那一刻。

    孰輕孰重,如何取舍,想必李二陛下心裏很是糾結彷徨,無論任何一個決定,都需要長久的思量與權衡,飽受煎熬。

    可是話又說回來,這一切也正是他自己自找的……

    *****

    承天門前,晉王姍姍來遲,剛從馬車上下來,便有不少關隴出身的官員迎了上去,鞠躬施禮,連聲道喜。

    新春佳節,見了麵總是要說上幾句喜慶話兒的,即便此刻太子那一邊圍攏了大批官員,形勢相比之下晉王這邊略顯寒酸……

    李治一身官袍,青澀的臉上少了幾許稚嫩,卻依舊清秀俊美,令人如沐春風,連連拱手一一致意,笑吟吟的似乎完全看不見太子那邊的情況。

    很快,承天門外的廣場上便出現了有趣的一幕,太子身邊聚攏了大批官員,晉王這邊人數也不算少,另有一群人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處離得稍遠,這是不願意摻和進爭儲之中的中立派,而在門洞一側還有一群人束手而立、奇裝異服,是前來參加正旦大朝會的各國使節……

    個有立場,涇渭分明。

    到了卯時初刻,隨著三聲鼓響,承天門緩緩打開,一隊頂盔摜甲身形剽悍的禁軍從門內小跑而出,到了門前一分為二,分列大門左右,一個個挺胸凸肚,手按著腰間橫刀刀柄,氣勢雄渾,殺氣騰騰。

    文武大臣們見慣不怪,而那些番邦使節卻被這股氣勢嚇了一跳,戰戰兢兢俯首帖耳,連大氣都不敢喘。

    唐軍速來跋扈,驍勇善戰,他們無論北疆西域亦或是東瀛南洋,麵對番邦異族之時少有忤逆便大開殺戒,這些人哪怕未曾經曆過唐軍的殺戮,卻也對此耳熟能詳,此刻就站在大唐帝國的中樞太極宮門前,豈能不心驚膽顫,被大唐煌煌天威所震懾?

    稍後,內侍總管王德與兩名太監從承天門走出,宣讀陛下諭旨,請諸位大臣以及外國使節入宮召開大朝會,然後轉身,文武大臣分成兩列,緊隨其後魚貫進入承天門。

    外國使節則在鴻臚寺官員組織之下,隨後跟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