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一臉驚詫:“去兵部?不不不,這不行!”

    開什麽玩笑呢,兵部那可是房俊的地盤兒,他若是敢趁著房俊離京南下的當口,慫恿著父皇下旨讓自己跑去房俊的一畝三分地作威作福,絕對吃不了兜著走!

    真當房俊那棒槌是泥捏陶塑的?

    那廝拳頭掄起來,才不管你是國公還是親王!萬一等到房俊回京的時候火冒三丈,棒槌脾氣發作起來那可是連父皇都頭疼,自己挨頓打怕是都沒地方說理去……

    眼見著李治麵色大變,腦袋搖的跟撥浪鼓一般,長孫無忌也很是無語。

    你是親王啊,等同於君,他房俊再是棒槌也不過是個臣子,何至於談虎色變,怕成這樣?

    不過定下心想想,若是李治當真被房俊打一頓,且不說事後房俊要承擔何等責任,單單威望的損失卻是李治承受不起的。

    想了想,便提議道:“殿下也不必擔憂,若是您主張前往兵部,難免有抄底之嫌,可若是讓旁人向陛下諫言您去兵部坐鎮,房俊再怎麽也怪不到您的頭上。”

    李治問道:“誰人適合?”

    長孫無忌道:“英國公。”

    李治奇道:“英國公雖然從未表明傾向,但是據其種種言行舉止來看,必然是站在太子哥哥那一邊的,豈會向父皇諫言讓本王前去兵部?要知道,兵部乃是房俊的地盤,而房俊更是太子哥哥的最大臂助,這兵部便等同於太子哥哥最為看重的中樞衙門,素來視為東宮的大本營。”

    他的顧慮很合理,但長孫無忌卻搖頭道:“殿下不了解英國公的為人,所以才有此疑惑。但是老臣於英國公共事多年,深知其老謀深算之處,若是論城府之深沉,縱然是老臣亦要甘拜下風。但英國公此人性格嚴謹,他考慮的乃是殿下在尚書省的種種活動,必然會觸及到他的站隊問題,即便他決定站在太子一邊,也絕對不願意得罪您。如此一來,您若是有所主張,他支持也不行,反對也不願,勢必兩頭為難,隻要您親口相求隻在尚書省掛了名,卻前往兵部履職,他必然答允。”

    李績就是這樣一個人。

    文韜武略皆是一等之才,但性格卻謹慎持重,不願意冒一丁半點的風險,絕不願因為投靠了太子而公然得罪晉王。

    既然如此,何不幹脆將李治送走,眼不見為淨呢?若是被李治在兵部折騰起什麽風浪來,那也是房俊禦下不嚴,不關他李績的事……

    李治猶豫了一下,緩緩點頭,算是認可了長孫無忌的話。

    旋即又蹙眉道:“可本王對兵事一竅不通啊!這行軍布陣料敵機先,可不是讀兩本兵書就能勝任的,若是因為本王的疏忽導致兵將折損,本王如何對得住父皇之信任,如何麵對百餘萬大唐虎賁?”

    長孫無忌笑道:“殿下多慮了,即便是房俊坐鎮兵部,又豈能操控前線之戰事?更遑論調兵遣將、排兵布陣了。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這是軍機處的職責,還輪不到兵部自作主張。所以殿下入主兵部之後,所需要做的事情便是順暢糧秣運輸之通道,穩定兵械鑄造維修之分派,隻要將這兩樣做到萬無一失,待到陛下東征得勝之後,您的功勳自然首屈一指。”

    李治頷首表示了解,卻依舊愁眉不展。

    他有話沒好意思說,那便是他固然不諳政務,不能再尚書省做出什麽成績,可是對於兵部的運作依舊一竅不通,若是沒有一段時間去學習、領悟,很難入手。

    可是東征在即,哪裏有那麽多的時間給他?

    他可不想因為他的無能而導致整個兵部的運轉出現問題,進而東征之時糧秣軍械無法及時供應,哪怕未能東征失敗,但隻要兵將因此有所折損,他也覺得難以接受。

    好在長孫無忌眼目靈通,看著李治的神色,便知道他心中為何擔憂,溫言撫慰道:“殿下放心,論起政務,吾等固然比不得太子身邊那些宿儒,但吾關隴貴族起家於軍伍之中,焉能不熟悉糧秣軍械之運轉調派?屆時老臣自會安排精於此道者協助於您,確保萬無一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