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此處,盧彥卿又看向房玄齡,溫言道:“吾家幼兒承蒙房相教誨,受益匪淺,老夫還得多多感謝房相才是。”

    這說的就是盧照鄰了。

    當初盧照鄰跟隨盧家人前來府上,之後便留了下來,在驪山農莊的學堂裏讀書,與狄仁傑、李敬業、駱賓王等人同窗,接受房玄齡教導,表現甚是優異。

    房玄齡客氣道:“都是自家子侄,稍加點撥,何以稱謝?其實若當真要道謝,倒是吾要謝謝盧家才是,盧照鄰少年聰慧、天資絕頂,假以時日,或許吾要以其為榮也說不定。”

    此言並非吹捧,不僅僅是盧照鄰,狄仁傑、駱賓王這兩個小子亦是同樣驚才絕豔之輩,李敬業稍微差了一點,但是領導力極強,對於戰陣兵書的領悟能力極其罕見。

    教導這樣的學生,令房玄齡成就感甚大,有時候他都不敢置信,這等堪稱“神童”的小兒平素可謂萬一挑一,可遇而不可求,怎地忽然就小蔥一般冒出頭來,且齊刷刷的出現在自己眼前?

    真是神奇……

    “哈哈!幼稚小兒,焉敢當得房相如此盛讚?再是聰慧的孩童,亦要德高望重之士予以教誨點撥,否則難成大器。吾家小兒能夠拜在房相門下,實在是他的造化,詩詞經義學了多少倒也無妨,隻需學得房相為人處事十之二三,便終生受用不盡了。”

    這年頭拜師,首重德行,次重學識,再重人脈。

    所謂“求學先求德”,“治學先治本”,一個人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有厚重的名氣,才能登堂入室,盡入仕途。學識自然也重要,普天之下號稱名儒實則沽名釣譽者不知凡幾,想要學一點真本事,當真不易。最後,便是師門的人脈,雖然比不得宋明清三朝科舉考場之上維係下來的“朋黨”,但是一個位高權重、人脈通達的老師,對於學生的幫助不言而喻。

    而這三點,房玄齡不僅盡皆兼具,且俱是天下翹楚。

    對於盧照鄰等學生,房玄齡自然萬般喜愛,心中牽掛他們的前途,盧彥卿亦非外人,便直言道:“隻不過盧照鄰固然聰慧,性格卻有些軟弱,為人處事亦欠缺圓滑,將來進入仕途,恐怕磨難重重。所以,吾打算在學院開學之後,將他們送入講武堂,然後送入軍中曆練一番,磨礪心性,三年五載之後,不敢說對於學業有多少幫助,但是將來仕途之上麵對苦難的時候,能夠堅韌不拔、百折不撓,這才是最重要的。”

    房俊在一旁默不吭聲,心中卻深以為然。

    所謂“情深不壽,慧極必傷”,太聰明的孩子,其實大多在往後的人生當中遭受挫折便一蹶不振,下場淒慘。

    盧照鄰便是如此,這孩子從小便頂著“神童”的名聲,順風順水人生遂意,進入官場更是直接成為親王的心腹,從未遭受磨礪。結果仕途困厄,便彷徨無措,一蹶不振。

    智商超群,情商卻實在普通,曆史上這類“神童”最終都沒有什麽好下場,比如楊修,比如甘羅……

    若是能夠將其放在軍伍之中加以曆練,磨礪心性,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培養方法,至少可以鍛煉他們在麵對困難的時候迎難直上,遭遇挫折之後能夠隱忍不拔。

    盧彥卿曆經兩朝,人生閱曆極其豐富,聽聞此言,當即肅容說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房相能夠為了小兒之前程殫精竭慮,實在是他的福氣。既然小兒喚房相一聲老師,學業之上自然一切都可做主,無論將來一飛衝天,亦或少小夭折,範陽盧氏絕無半句怨言!”

    盧氏從旁插嘴道:“都是一家人,如今更是親上加親,教導子侄自乃分內之事,大兄萬勿如此客氣。”

    盧彥卿捋須大笑:“說得好,既然是一家人,那這等客套之語,吾不再多說。”

    接下來又商議了一番定親之事,大方麵就此定下,至於一些細枝末節,自有兩家負責操持親事的人商榷而定,毋須兩位家主斤斤計較、事事過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