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對這些不感興趣,告誡道:“日為陽精,人君之象,月為陰魄,群臣之輔,而天降警示,與帝王之德行、大臣之忠奸攸關,豈能妄加論斷?免遭不測之禍矣!”

    自古以來,天相迥異,都會與人世間的一切相對照,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問世之後,更是將這一現象推動至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君王失德,上天便會以迥異之天相降下警示,為了回應上天、改過自新,往往要下詔罪己,並且祭祀天地、大赦天下。

    這等事最是挑撥帝王之底線,如何能夠輕易碰觸?

    袁天罡與房俊卻對此不以為然。

    越是精通天文之人,越是對那些“天人感應”之說不屑一顧,幾乎所有的天文現象都存在著規律性,如果沒有,那就是你尚未發現其規律。

    這就說明天地運轉是有著固定周期性的,比如房俊所言尋找日食、月食的規律,其實這個規律早已發現,隻是礙於計算方法,未能精確到某一天、某一個時辰,隻要找到了方法,其實這並不難。

    這跟君王是否失德又能有什麽關係?

    君王再是君臨天下,亦無法左右天相之運轉。

    而房俊更是清楚所謂的“天人感應”都是扯淡,那全部是董仲舒炮製出來試圖限製軍權的把戲,希冀於用這種天降警示的方式來約束君王的道德底線,使其心存顧忌,不可一意孤行,要聽從儒家的勸諫,與儒家共治天下……

    這一夜三人聊得興起,直至子時末,方才抵足而眠。

    ……

    翌日清晨,房俊洗漱之後享用了清單的早膳,在小道士莫名崇拜的眼神之中帶著部曲家將返回長安城。

    此時天剛微亮,遠處山巒之中縈繞的霧氣尚未消散,城門處出入的行人也並不多。

    房俊打了個哈欠,坐在馬上緩緩走向城門,前頭的幾個乞丐卻吸引了他的目光。

    破舊的衣衫,身後還背著破敗的鬥笠,從後看去自然看不見相貌,但依稀可見身板尚算健壯,前後魚貫來到城門前,被守城兵卒攔下。

    房俊策騎緩行,放慢馬速,饒有興致的看著這幾個乞丐。

    此刻進出城的除了商販尚有官吏,人數並不太多,算不得擁擠,卻也絡繹不絕,這幾個乞丐混在人群之中,也並不惹眼。

    實際上這等乞丐平素隨處可見,大唐雖然正逢盛世,但天災人禍不可避免,流民無法杜絕,房俊純粹是忽然間想到了前世某一位肥頭大耳的家夥說的一段話……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