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看似矛盾,但是李二陛下秒懂……

    他陰沉著臉,目光灼灼的盯著房俊,警告道:“皇室之中,牽扯深遠,話不可亂說!汝可有證據?”

    房俊兩手一攤,道:“這等事豈會有證據?不過依微臣看來,一個稍稍有些追求的皇室子弟,都會欣然前往新羅,畢竟新羅再是貧瘠偏遠,好歹亦是一國之君,不僅能夠實現政治抱負,更能蔭萌子孫後代。荊王殿下像是那等毫無追求、混吃等死的紈絝子弟麽?絕對不像,可他偏偏拒絕前往新羅,其中之緣由,便足矣令人去揣測了。”

    李二陛下默然不語,陷入沉思。

    日光自案幾一側的窗戶照射進來,分外耀眼,殿內一片沉寂……

    良久,李二陛下才盯著房俊,問道:“汝之前與荊王等人頗為親厚,是否發現了其不軌之處,這才分道揚鑣,甚至不惜屢次作對,與其決裂,隻是為了向朕展示你不與其為伍之決心,唯恐日後其有何舉措,將你波及在內?”

    房俊拜服,道:“陛下明察秋毫,燭照萬裏,微臣這小小的心思,自然瞞不過陛下。”

    這沒什麽好否認的,之前之所以不說,是因為身為臣子卻去質疑一個親王,還是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不但沒人信,反而會被認為是他別有圖謀。

    現在看來,李二陛下明顯早已對荊王李元景起了疑心,之所以一直按捺不動,大抵是因為昔年“玄武門之變”產生的影響著實太過惡劣,致使直到現在,民間對李二陛下的質疑聲依舊不絕於耳,這等情形之下,若是貿然處置荊王,恐怕又會引起一場巨大的波瀾。

    當年“玄武門之變”是不得已而為之,縱然明知有什麽後果,會導致自己“殺兄弑弟、逼父退位”的名聲響徹天下、傳諸後世,也隻能生受。

    不然,難道要他等死?

    就算他自己同意,天策府那些個驕兵悍將們也不幹啊……

    然而現在,不管荊王有什麽圖謀,在李二陛下看來,都不過是跳梁小醜一般,他還能當真翻天了不成?

    不足為懼。

    故而,愈發珍惜羽毛、愛惜名聲的李二陛下,自然要揣著明白裝糊塗,等著荊王李元景自己露出破綻馬腳,再一舉定之,讓天下人無話可說!

    倒是房俊這個棒槌,心思當真細膩。

    發現了李元景的不軌之處,當即與其決裂,甚至用非常激烈之手段展示自己的無辜與清白……

    那麽,究竟要不要將李恪敕封為新羅之王呢?

    麵對這個優劣之處各自分明的問題,李二陛下再一次陷入糾結……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