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眉頭一蹙,略微詫異的看了一眼殿中卓然而立的房俊,心裏斟酌著房俊此舉之用意。

    高士廉臉容古井不波,隻是微微轉頭,往身後瞥了一眼。

    便有人站了出來,朗聲反駁道:“房侍郎此言差矣!陝州黃河決口,百姓受災嚴重,不僅陛下憂心如焚,吾等臣子亦是焦慮不已,可水患乃是天災,旋踵而至、忽然而來,繼而席卷一空、東流而去,此時即便大規模救援,又能救得了幾人?更何況為了解救區區幾個百姓,便要經由各級官府組織協調、調撥糧秣錢帛,實在是得不償失。”

    這正是往往天災發生之後救援不力之原因。

    不是不想救,實在是限於通訊、交通等等困難,組織大批人力物力往往並不能救得了幾人,的確是得不償失。

    房俊瞥了一眼,見是通事舍人來濟,便說道:“恕本官不敢苟同……救不救得了是一個問題,而救與不救,則是另一個問題。朝廷曆來不求救災,隻求賑災,可是諸位是否想過,那些身處災禍之中命懸一線之百姓,是何等祈求於朝廷救災的人員在滅頂之際出現,伸出援手?”

    這是個政治問題。

    這個道理其實不僅房俊懂,在座的都懂。

    來濟冷笑:“房侍郎難不成是將滿堂諸公皆當作屍位素餐之輩?這道理誰都懂,但是做不做得到卻是另一回事。比如陝州,當地官府能有多少人手?既要安排救濟發糧,又要安置受災百姓,根本不可能出動大批人手在泱泱洪水之中去救援那些不得逃脫之百姓。房侍郎文采天下無雙,難不成也學會了魏晉名仕崇尚清談玄學之風骨?嗬嗬,話說都會說,但是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幹,說得到卻做不到,於國無益,徒增笑爾。”

    說到此處,殿中便湊趣的響起幾聲冷笑……

    來濟亦是出身世家門閥,其祖上可追溯到東漢名將來歙,跟隨光武帝劉秀建功立業,功勳卓著。其父來護兒更是隋朝名將,曾擔任左驍衛大將軍、左翊衛大將軍、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等職,封榮國公。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其水軍皆由來護兒統領,恩禮隆密,朝臣無比。

    來濟本身底蘊深厚,加之早早投靠關隴集團,甘為長孫無忌之爪牙,朝臣之中支持者頗眾。

    雖然附和來濟者甚眾,不過亦有深知房俊能力者並不認為房俊乃是信口開河,這廝固然棒槌,卻絕非是來濟這等人能夠輕易打臉,故此都想要看看房俊到底是何打算。

    果然,隻見房俊哂笑一聲,一臉不屑:“雀鼠之輩,鼠目寸光,焉敢談論國事?”

    來濟頓時麵紅耳赤……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