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學員建成之後,則會收留那些沒有能力讀書的寒門弟子,還有一些孤兒等等。

    在北地重建的差不多的時候,這些個底層的工人,很有可能就沒有什麽事情可做。

    江楓此舉,也算是一石二鳥了。

    既能夠建造仙學院,讓下的讀書人慢慢地變得更多起來,到時候也就沒什麽士大夫了。

    再然後,就是解決了農民工的問題。

    因為北地的重建,各個地方的以工代賑,都基本上要完成了。

    修建的道路,也稍微加寬了,被摧毀的都城,也基本上被修複了。

    如果沒有以工代賑的工程,這些個農民工就會無處可去。

    他們沒有了收入,就又變成了一個無業遊民。

    而無業遊民將會是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之一,他們很有可能因為沒了生存的保障而開始反抗。

    學院的建造,便是給了他們一個工程,一個生存的保障。

    這一點,除了江楓之外,是沒有人能夠明白的。

    當然了,江楓也沒想讓別人明白。

    趙構不是李世民,也不是武則,他並不需要明白這些道理。

    除了仙學院之外。

    汴京城也在開始向外擴張。

    因為江楓此前的一些話,讓很多人對汴京城還有長安城等,都有一些趨之若鶩。

    因為這裏可是龍脈之地最強的地方啊!

    在這些都城內,肯定是邪祟都不敢進入的地方。

    關鍵是汴京城,這裏乃是行在所在之地,因為這些原因,發展的是非常快。

    所以必須要擴建了。

    一個大宋仙學院還有大宋的時代周刊都需要不少占地,再加上一些王公貴族的宅院等等。

    以前的汴京城,已經不足以容納這些人了。

    而其他的都城,也都開始了擴建。

    因為不少百姓也開始放棄農田,進入了都城,不管如何,也要在這都城內生存下去。

    畢竟做一些個生意,怎麽也要比種地來的錢多。

    紹興五年秋。

    大宋的收成竟然比以往少了一些。

    趙構見此,頓時意外起來。

    因為這一年,也算是風調雨順啊!

    為什麽糧食卻反而少了呢?

    “上仙,這該如何是好?”

    趙構有些擔憂,糧食要是繼續減產的話,到時候大宋又要缺少糧食了。

    以他的想法,沒了糧食,肯定就會有人想著造反,而且自己的無上功德也會沒了。

    江楓分析道:“這是不可能避免的事情,因為大宋促進了商業的發展,給了很多人一個做生意的機會,做生意來錢快,自然有人放棄了田地。

    官家可以讓各地成立一個合作社,也就是讓那些還沒有放棄田地的人,可以合作耕種。

    而官家還可以招收一些農戶,成為司農司之下的官員,專門從事耕種。

    把那些荒地開墾出來,形成一個皇家耕地。

    到時候,官家收到的糧食,隻會更多。”

    江楓拿出了合作社,還有供銷社,還有集體承包責任製等等。

    反正農業是基礎,必須要有人種地才行。

    既然有人不願意,那就給那些願意的人更多優惠就行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