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楓微微回了一禮,便帶頭進入了皇城。

    這一次的朝會,雖然算不上是大朝會,但是在平定了東邊的東島之後,大唐即將走上一個更加輝煌的時代。

    所以百官們都知道,接下來的朝會,就要著重討論,這接下來的五年計劃是那些。

    貞觀十年確定的貞觀十一年的那個計劃已經實施了。

    而接下來,還有一個五年。

    進了大殿不到一會兒,李二陛下穿著皇帝的冠冕,穿著皇袍,走進了大殿之中。

    百官躬身施禮。

    大臣們例行上奏,李二陛下一一作出批示。

    之後,才是今的主題。

    由內史省提出草創的文件,開始了貞觀十一年的第三個五年謀劃。

    從大唐的吏政開始,到最後大唐的商業。

    這其中涉及到很多很多的問題。

    首先便是吏政,乃是朝廷該如何選拔人才,大唐的十幾座學宮,如今收納了差不多五萬學子。

    這些學子將來又該如何處理,才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不可能讀書人成為了一個普通的行腳商,更不可能成為一個賬房先生。

    這樣的出路,明顯不符合大唐學宮當初的建設。

    要知道,玉山書院上麵那個國師四言,還在警示著世人,警示著學子。

    對於這一點,李二陛下自然有辦法。

    大唐現在缺少的就是這些從學宮出來的學子,他們不管如何,總是在學宮內學到了一些知識。

    直接安排到那些郡縣曆練,從這之中選拔出來一些優秀的官員,也是大唐吏政的一個重要手段。

    至於科舉,自然是要參加的。

    如今的科舉名額,從最開始的三甲,變成了現在的三甲、三丙、三乙。

    至於狀元郎、榜眼郎、探花郎的最高設定,還是存在的。

    這些在科舉中出類拔萃的人,直接就進入到了六部,成為了六部中的一員。

    而大唐的弘文館和國子監,已經成為了專門收集文賦,製定和發表大唐時代周刊的機構。

    國子監的學子們,則是直接有三甲組成。

    他們會在國子監繼續學個一年,然後會被分配到州郡任職,之後就要各憑本事了。

    這一點,李二陛下和江楓等早已經私下商議過了。

    通過的國策和謀劃,都將會被記入史冊,還會被刊登到大唐時代周刊上麵。

    吏政之後,自然是大唐律法。

    朝堂之上也充滿了各種聲音,都想要為自己爭取一些利益。

    也有著從大唐萬民,從江山社稷考慮的,所以意見也是各不相同。

    有人想要化繁就簡,有人卻想著要補充很多條。

    還有人自然不支持對那些有著賣身契的奴仆的寬容,還有一些自然希望直接解除賣身契,不得買賣大唐人。

    這樣的爭論,李二陛下早就預料到了。

    好的不好的,李二陛下也已經和江楓還有長孫無忌、魏征等等最為忠誠的官員商討過。

    朝堂之上的那些官員的爭論,其實就是一場讓人心煩的表演。

    然而,李二陛下等人又不得不看著這些人表演。

    最後才確定下來。

    一錘定音,連國師都站出來支持了。

    其他的那些官員,自然也就沒什麽好的了。

    對於唐律的修補,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也有人作壁上觀。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