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不器接著說:“特斯拉和鬆下在美國的合資工廠,就算可以解決成本問題,可有一個棘手的問題你不可能解決,那就是產能。這是社會結構的問題。以後特斯拉推出了標準款,年產量越來越多,這樣的工廠一定會功能不足。想要解決產能端的問題,放眼全世界,隻有中國大陸。”

    跟鬆下合資建廠,特斯拉就可以基本解決成本問題了。

    等項目落地了,股票一定可以跳躍式的大漲。

            可很快就會遇到麻煩。

    成本問題解決了,產能問題又出現了。

    產能跟不上市場的需求。

    周不器擁有特斯拉超過25%的股份,不管出於什麽樣的角度,推動特斯拉進入國內市場,都是彼此有益的事。

    特斯拉不是在造車。

    這是在造一個圍繞著新能源的汽車產業。

    跟鬆下合資建造電池廠,就是其中的一環。

    這就沒必要了。

    既然要創造一個產業,這個產業當然是落地在國內最好。把所有的就業機會和產業輻射的供應鏈都留在國內。

    國產車這些年來發展得已經很不錯了,以國內的工業基礎,完全夠用。

    馬斯克對中美關係、地緣政治什麽的沒有偏見。

    或者說,他已經完全超越了這種局限性。

    他想要做的是改變人類。

    在這樣一個宏大主題之下,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就不那麽在乎了,甚至包括特斯拉的自身利益。都不用周不器要求,他就主動地表示,隻要特斯拉的電池技術做成熟了,經過了市場的驗證,他就會把相關技術公開,分享給全世界。

    “特斯拉是為了促進可持續交通的到來,如果我們創造出優秀的電動車,卻用知識產權來阻擋後來者,這種行為就違背了我們的初衷。”

    馬斯克的這番話,一下就讓國內的汽車電池產業有了更多的發展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在特斯拉這邊,周不器見到了很多華人,先後見到13個人,一問之下,發現隻有3人不是清華畢業,其他10人都是來自清華大學。

    其中甚至還有4個人,在校期間曾經在校內網實習過。

    周不器對此就非常關注。

    等要離開的時候,就告訴馬斯克,“要努力培養他們。”

    “啊?”

    馬斯克微微一怔。

    周不器道:“特斯拉想要有更大的影響力,就一定得平民化,得持續地降低價格。可隨即麵臨的產能問題,隻有中國製造能夠解決。你現在可能還不太理解……這沒關係,這十幾個中國人,我建議你應該好好培養,因為特斯拉的未來在中國。先把人才培養起來,為以後的特斯拉中國做好人才上的儲備。”

    ……

    說到人才,這著實是一件很棘手的事。

    現在的矽穀,搶人才都搶瘋了!

    有一個做雲計算的公司,剛剛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一家市場上新興的創業公司,這家創業公司還什麽都沒有呢……

    之所以開價這麽高,就是因為這家公司有6位頂級的雲計算科學家,思科、甲骨文、穀歌、微軟、紫微星國際都在搶人。

    直到人家開出了10億美元的驚人報價。

    與其說是買公司,還不如說是買人。

    比雲計算更猛的,是移動互聯網。

    現在,移動互聯網的轟轟烈烈震撼了整個科技產業,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在積極地轉型,朝著移動互聯網的方向發展。

    為了轉型,都投入了海量的巨資。

    想要轉型,就需要相關的人才。

    瘋狂的搶人大戰就此開始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