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已經多次證明,閉關鎖國就是死路一條。這些年,國家也一直在出台各種政策,鼓勵國內優秀的企業走出國門,去探索更大的市場。

    國內人口太多,老百姓又很勤勞,就導致創造了太多太多用不完的產品,供需關係不是供大於求,而是供遠遠大於求。

    要想解決這個矛盾,就必須借助海外市場。

    把國內過剩的產能轉到海外,才能穩就業、促發展、保民生。國家戰略是發展第三世界,跟非洲、中東的一些國家建立合作關係,打造成過剩產品的銷售地。

    花了很多錢,效果比較顯著。

    可這是遠遠不夠的。

    國內的企業家必須站出來,可是真正有這個能力的人鳳毛麟角。

    前兩年,是聯想如日中天,其他的IT企業連放在台麵上談論的資格都沒有。這兩年,華為和中興開始成為業內熱點,“技術派華為”、“實力派中興”廣受讚譽。華為推崇的是凶狠、狼性文化,是主攻海外大城市;中興遵循的則是傳統的儒家之道,玩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之路。

    這個年末的很多商業論壇,都在重點談論這兩家企業。

    可大家都懂,中興根本不夠資格跟華為相提並論。也就是頂著華為的招牌,捧一捧中興這個國企而已。

    華為是真正的國際化企業,中興夠不上。

    衡量是否是國際化大企業,通常有三個硬核指標:一,有很大一部分營收是要來自海外市場;二,在世界主流國家擁有較高的品牌辨識度;三,擁有引領世界消費潮流的技術或產品。

    關鍵是第一條。

    目前,國內能達到這個標準的企業隻有三家:聯想、華為和海爾。

    聯想的海外營收占比接近75%,華為是47%,海爾勉強過43%。即便是放在十年以後,符合這個標準的國內企業,也就是加上美的和小米兩家企業,海外收入占比勉強超過40%。

    很多公司都在開展海外業務,基本都是小打小鬧,市場份額極少,主要是服務海外華人。阿裏的跨國業務就是這種,整體營收上占比不大。在企業研發布局、企業員工組成、企業文化等方麵均未實現全球化。

    周不器想長話短說,這不是聊正事的場合。

    馬老板卻不放他。

    周不器沒辦法,就跟他聊了二十分鍾,還是發生了一些見解分歧,“老馬,你的意思我明白,幫助中小企業開通海外市場,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你這模式不行,必須得是亞馬遜模式。”

    馬老板堅決絕決,“阿裏是輕資產,我們不做電商,我們不賣貨。我們做的是電商服務,幫助千萬家中小企業賣貨。”

    周不器搖頭道:“這套模式在國內行,國外玩不轉。你看易貝,就被亞馬遜遠遠的甩在身後了。在發達國家,知識產權的保護是過不去的一關。賣一件假貨就得罰得你傾家蕩產。”

    馬老板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歎了口氣,“所以我們的B2B,目前的主要市場是東南亞,明年會進入印度市場。”

    可是東南亞和印度的消費能力能有多高?

    全加起來都比不上日本。

    麻煩的是,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很多時候都有比較嚴重的知識產權侵犯,在包裝、設計、甚至品牌命名等方麵都有很多問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