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微星,校內網是個試驗基地。

    很多新項目的上馬,都需要在這裏先行展示,利用大學生的高包容性和高接受度,來嚐試著推廣。

    如果一款產品在大學生群體中都推不動,那就真沒什麽大力推廣的必要了。

    從校內音樂到校內新聞,其實都帶有試驗性質。

    校內音樂的背後,是微點音樂。

    校內新聞的業務梳理順了,就會向朋友網這種更大的平台去推廣。

    沒想到,郭鵬飛在校內新聞的運作之中,還玩出了這種花樣!

    把校內新聞當平台,吸引更多的創作者來這裏發布內容,這是自媒體的思路啊!

    既然要做新聞,難免要跟三大門戶搶市場。

    可怎麽搶?

    走自媒體的活潑、大膽、個性化路線,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這套模式基本跟朋友網公眾號差不多。如果真的做起來了,以後朋友網上線公眾號業務了,就能以此為根基。

    朋友網公眾號之所以一推再推,就是因為做起來太複雜。這需要把全國的知識分子和媒體人都拉攏過來,成為公眾號的創作者。

    可問題是,這些文化人的收入都不錯,憑什麽辛辛苦苦的來做公眾號啊?

    有一些人會出於個人喜好,或者存著教化大眾的目的參與,這很好。

    可畢竟是少數。

    要想吸引到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一定是靠著金錢的刺激。

    這就麻煩了。

    在移動時代的很多手機應用,包括微信公眾號、抖音、百家號、趣頭條等等,之所以能吸引那麽多創作者,是因為他們能夠提供足夠高的廣告分紅。

    可現在不行。

    移動時代,像微信公眾號、抖音這種國民產品,日活用戶動輒幾個億,會產生巨大、海量、難以想象的廣告效益。

    可現在網民才多少啊?

    全國網民才1億。

    朋友網做得這麽好,日活用戶也才100萬左右,校內網連500萬都不到。

    更重要的是,在移動時代,用戶們可以拿著手機,利用碎片時間,有空就拿出來刷幾條信息,產生更多的廣告費。

    可在P時代,用戶們要坐在電腦前才能產生廣告收入。大家都是要專門的抽出一些時間來上網,根本沒法利用碎片時間。

    每的在線時長,相比於移動時代,連0%都達不到。

    所以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做朋友網公眾號也有很大的桎梏性。

    廣告收益太少了,分給創作者的就更少了。

    那些有水平的創作者們,不會為了每個月幾百幾千塊錢的廣告分紅,去苦哈哈的做一個公眾號。

    除非是大學生。

    所以微知網可以搞,但公眾號很難搞。

    做公眾號,最受歡迎的就是兩類:情感和社會。可這兩個題材,對大學生來都太超綱了,沒有點人生閱曆,很難寫出有吸引力的文章。

    不過,郭鵬飛的這個關於校內新聞的建議,一下子打開了周不器的思路。

    可以充分的利用大學生資源啊!

    先在校內網試探性的做起來。

    “好!這個思路不錯!”

    周不器有些興奮,讚不絕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