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裏有一個疑問。在《三國誌·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裏,有這樣一段話:嶷初見費禕為大將軍,恣性泛愛,待信新附太過,嶷書戒之曰:“昔岑彭率師,來歙杖節,鹹見害於刺客,今明將軍位尊權重,宜鑒前事,少以為警。”

    意思就是說費禕這人太友善了,對於投降過來的人太過親近。張嶷看到後致信給費禕,勸他說,你身為蜀漢大將軍,位高權重,應該以岑彭為鑒,對那些降卒多加防範呢。

    從這裏可以看出,費禕對投降之人太親近。而在張嶷給費禕寫這段話的時候,投降到蜀國的隻有郭修。因之,存在費禕提拔郭修的可能性。

    當然,親近投降之人並不能說是一種錯誤。君王用人之道有一條就是以信任換忠誠,比如,曹操對張遼的信任換來其畢生盡忠,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使自己克成帝業,孫權對陸遜的信任致使劉備大敗。然而,信任要給在值得信任之人的身上,若遇到呂布之類的,則再多的信任也無濟於事。所以,這就需要用人者有知人之明。而這個知人之明,費禕有嗎?

    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其器重杜瓊、陳祗等人來看,費禕在用人這方麵還是有些本事的。所以,即使他要拉攏降將,也不太可能會對郭修這麽個資質平平之人過多提拔。因此費禕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麽,就剩下與費禕共錄尚書事的衛將軍薑維了。郭修是薑維在延熙十三年北伐時帶回來的,所以他最早認識的蜀國高層,應該就是薑維了。可薑維雖說是錄尚書事,但蜀漢大將軍是費禕,沒有費禕的支持或默許,薑維其實是做不了多少主的,因此單獨是薑維的的可能性更小。

    可笑,分析了這麽長,什麽結果都沒有。在這裏,我們姑且推測是費禕和薑維共同提拔的。一方麵,如張嶷所說,費禕友善,親近投降之人;另一方麵,薑維對自己帶回來的降將預計也好感頗多。再者,兩人共錄尚書事,如果意見相左,是比較麻煩的。

    既然在誰提拔了郭修這方麵難以入手,我們就先從結果分析——費禕的死對誰最有利,誰就最有可能是這一計劃的幕後主使。

    而費禕的死,受益最大的當然是衛將軍薑維了。我們在上章講到,費禕常常反對薑維的北伐,對薑維多以掣肘,每次出征撥給其出征的兵馬都不超過一萬人。而在大將軍費禕死後,薑維得以控製了蜀國的全部軍權,遂行其誌。因此,無論費禕之死是不是薑維所為,作為利益獲得者,他都要承受很大的嫌疑。

    還有人說是魏國的計謀,這就純屬無稽之談了。且不說魏國無法預知薑維何時出兵,怎樣恰到好處地把郭修安插在蜀國。單就魏蜀兩國的整體實力而言,魏國也沒有必要處心積慮,行三年之功,去刺殺蜀國的和平派首領。

    難道不應該去刺殺那個時時不忘伐魏,為伐魏不成而發愁至徹夜難眠的衛將軍薑維嗎?

    費禕死後,郭修當即被蜀兵斬殺,而之中的原因,也隨著郭修的死成了一個永遠的謎。我個人對費禕並沒有好感,隻是基於他的能力,我為蜀國失去這麽一個棟梁之才而倍感痛惜。但是,我們的薑維應該不太會難過,因為在費禕死後,他才是真正地龍入大海風騰空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