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鋒的雙方,失敗者不是死去,就是成為勝利者的一部分。

    漫長的時間之後,兩者的後代不再分彼此,子孫也將遺忘了曾經的祖先是對手。

    上古的部落兼並。

    後來的列國攻伐。

    互相之間的吞並就是這麽一個過程。

    呂武對野人下手,於當前的時代是站在了道德倫理和法律的正義上。

    不然,自己家的院子裏來了不相幹的人,想拿什麽就拿什麽,還能是一件對的事了?

    要是不處理野人,信不信村莊時不時地丟東西,甚至農作物被偷偷收割,乃至於會有屬民失蹤?

    在這個年代,野人不但無法為社會起到任何促進作用,還危害了社會的運轉。

    他們平時可沒少幹攔路搶劫殺人的事!

    派人摸清楚了野人的聚集分布。

    安排好了領地的建設流程,以及保安工作。

    呂武帶著五百武士和一千兩百屬民進山了。

    過程並不複雜。

    從外圍形成包圍圈,再快速或緩速地合圍上去。

    等待野人察覺到有大軍圍剿,他們能做的就是逃跑或反抗。

    野人一般會選擇逃跑,再撞上呂武安排好的伏擊圈,少量被殺死之後,大批大批地放棄抵抗跪地等著被看管起來。

    呂武進山的主要目標不是為了殺人,他隻是需要更多的勞動力。

    用更直白的話來,他需要增加名下的奴隸數量。

    軍事行動進行了一個半月被打斷。

    宋彬親自入山,找到了呂武,告知國君選定姬壽曼為儲君的消息。

    如果隻是這樣的話,他不用打斷呂武的軍事行動。

    關於國君無法吃到今年麥子的消息,不知道是人為還是什麽情況,已經在晉國與列國廣為散播。

    同時,秦國的“扁鵲”團隊去了新田。

    一個叫醫緩的醫生在為國君進行診斷之前,國君做了一個夢。

    那是關於病情的夢。

    夢中,國君的病中跳出兩個人。

    其中一個:“醫緩可不比前次那個巫醫,他恐怕要抓住我們,該往哪裏躲呢?”

    另一個回答:“到心的下麵、膈的上麵,叫‘膏肓’的那個地方去吧。”

    醫緩到了新田,紿國君辨症後,為難地給晉國眾卿以及公族下了診斷,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

    完犢子啊!這病治不好啦!病在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何況藥物也不能到達那裏去發揮藥效。

    肓是,心髒與膈膜之間。

    膏是,心尖脂肪。

    然後,“病入膏肓”這個新的成語出現了。

    華夏文化中也多了一個曆史典故。

    以目前的邦交守則,再來是醫生的道德,晉國眾卿與公族並不認為醫緩是在謊,紛紛明示或暗示國君還是趕緊決定下一任國君人選。

    國君覺得自己很好,還能吃上今年的新麥,被眾卿與公族氣得不輕,卻是不能不尊重和遵守封建規則,姬壽曼也就成了儲君的人選。

    國君要不好的消息傳得太廣,呂武自然是不能繼續待在山裏。

    他將部隊指揮權交給宋彬,自己則是在武士的保護下出了山林。

    回到駐地時,他總覺得自己好像忘記了什麽。

    比如,哪個國君是掉進茅坑溺死,成了千古奇談……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