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是力量,

    有力量才可以承擔一切,對抗境界。

    能忍的人才能“觀自在”,

    觀人自在,觀事自在,

    觀境自在,觀理自在……

    1991年

    1月1日—1月15日

    精華語錄

    ◎修行非口號、形式,而是要將佛法運用到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用慈悲的語言應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麵孔對人……生活中有佛法,才叫“修行”。

    ◎改善社會風氣,要徹底從心靈改變起。

    ◎包容別人就是擴大自己。

    ◎我們在生活中,幾乎是被人牽著鼻子走,沒有自主的生活,喜怒皆在人家的一句話中,哪有自我?都是受別人影響,過去的一句話,為何老放在心中“過”不去呢?那就是因為生活中沒有禪……

    ◎有宗教的信仰能使我們有個安身立命處,使自己活得更自在。但若無正知正見,信仰反成執著,易生邪見。

    ◎對器官移植的看法——我讚成器官移植,與其讓身體被蟲蛀、腐爛,不如將有用的器官加以移植,讓別人能延續生命。人生在世都有缺陷,何必要求死後一定要“全屍”呢?

    ◎經雲:“人命在呼吸間。”人雖然不免一死,但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為捍衛公理、正義而犧牲是值得嘉許的,如果隻是滿足個人權力欲望,而不惜犧牲眾多人命,實在是罪過。

    ◎人的病痛有時非全靠醫師治療,自己要做自己的醫生,來調治病痛。

    ◎學佛的人,要緊的是從迷信和神權裏解脫出來,若正信不能建立,則迷信之危害極大。

    一月 一日 星期二

    書桌前,今天換上一本新的日曆,讓人聯想到新的一年、新的一日、新的心境、新的願望……曾有人說:“昨日是過去的終結,今日是未來的開始。”在弘法四十多年的心路曆程上,我總是對僧伽教育有信心、對弘法事業有希望、對利樂社會有歡喜、對慈濟度眾有方便,每天麵對的都是嶄新的一日,不知何謂“終結”?何謂“開始”?

    在日曆的備忘欄上想寫幾個字,卻看到密集的行程已排到十一月份,迎應時代計劃人生,我的生活似乎在已拓好的版本上,著上顏色而已。

    “一九九一年佛光山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今起在叢林學院一連舉辦五天,參與的學者、教授、觀察人員,下午都陸續來山報到。此次青年學術會議論文發表有二十八篇,發表者平均年齡二十八歲;觀察員有百人之多,平均年齡三十二歲,都是年輕有為的一代,希望借此會議,從知名學者的講評裏,青年們可得到觀摩及指導的機會。

    由吳定來、邱朝居居士等發起,為護持西來大學而舉辦的梁皇法會及佛學講座今日圓滿。晚上七時三十分前往勞工中心,代表西來大學為這次盛會表達由衷的謝意。

    負責司儀的張淑貞小姐對我表示,這些天來跟佛光山的法師相處,“驚覺”佛教原來也有活潑、喜悅的一麵!其實,學佛本來就是要歡喜、快樂的,人生為甚麽要苦苦惱惱?學佛除自受用外,也要他受用;給人好處歡喜,不是隻有自己歡喜。世俗的感情、人情都會變,唯有心中的般若不變,學佛要的就是這些,而非世俗人情。故價值、意義、目的,才是人生的追求目標,願有誌之士要走出寺廟,因佛教是大眾的、集體的,非隻局限於寺廟裏或個人表現而已。

    這次大會是集合很多人的辛苦參與共同護持的,如淨耀法師這幾天正在龍湖庵主持佛七,為此特請假下山成就昨天和今天的佛學講座。對發起的單位,實有說不出的感謝,他們分別是——

    三寶基金會:會長邱朝居、總幹事陳泰詩。

    文殊講堂弘法會:會長吳定來、總幹事陳竹陽。

    高雄佛光書局:經理杜惠珍。

    元亨寺:代表照定法師。

    普賢寺:代表蘇陳秀琴。

    鳳山佛教蓮社婦女會:會長張玉花。

    高雄佛教堂婦女會:會長塗靜枝。

    法音寺婦女會:會長陳金菊。

    鳳林觀音寺慈愛會:會長翁靜姝。

    岡山念佛會:會長周羅漢。

    淨心弘法會:會長邱建龍。

    廣德慈善會:會長黃錦鴻。

    大同文教基金會:總幹事簡文川。

    妙音講堂:代表魏秀子。

    宏法寺婦女會:代表李淑美。

    共計有十五個單位,及負責財務的林素梅、接待的林美芳、香積組侯佳伶、總務組邱朝清、布置組陳錦、陳碧玉、機動組陳國良、插花張杜美華、攝影楊景州、海報黃茂藤。

    大同文教基金會會長楊信輝居士,以其親書血書送我,其書雲:

    慈悲加喜舍,有因更有緣;

    文殊共普賢,佛陀平等心。

    為讓關心這次活動的信眾了解,我也順便告訴大家,功德金的收入共約六百餘萬元,支出約一百餘萬元。以禮“梁皇懺”的方式,將功德善款用來建西來大學,不僅可以消災免難,更可以增加福慧。《四十二章經》雲,度五百個人,不如度一有信仰的人;度五百個有信仰的人,不如度一有佛法的人;度五百個有佛法的人,不如度一行解並重的人。這次法會所度的人,都是有佛法、有信心、有發心的人,此功德實在是殊勝難喻。

    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欣見教界“大家一起來”的團結風氣及重視文教事業的發心。

    一月 二日 星期三

    早上會見多位信徒。

    張慧文居士請示一些有關“受刑人教育問題”,指示擬舉辦佛光慈心講習會。

    應岡山念佛會會長周羅漢居士之邀,上午十一時前往岡山念佛會開示,並為岡山蓮友說明成立“佛光會”的緣由。

    晚,在勞工中心有一場座談會和皈依、剃度典禮。佛教初傳中國,漢明帝夜夢金人,引起後來的佛道之爭,而感召百人出家。在這一次為護持西來大學所籌辦的梁皇法會,佛光山叢林學院派下的各級學部學生,男、女眾共有八十八人發心出家,巧逢今天是彌陀聖誕日,皈依典禮後,接著就舉行剃度典禮,在台灣佛教史上,有這麽多人一起出家尚屬首次。

    或許信眾預知今晚有盛大的剃度典禮,除前來皈依者外,觀禮的人把勞工中心的每個角落都站滿了,擠不進來的隻好在室外看閉路電視。座談會時,大家所提的問題,也都以“出家”為多——

    ◎出家要有出家的性格,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也一樣,如果出家了,對世俗仍貪愛,那出家就很辛苦了。人在世上對“需求”永遠不能滿足,心中擁有三千世界的滿足感,才能出家。出家非逃避社會,非情場、商場或政治上失意才出家,出家乃發大心、為斷除煩惱、為普渡眾生、為弘揚佛法、為了生脫死。至於如何培養得度因緣,則要人在紅塵心在佛法才有機緣,參加短期出家也是一種因緣。

    ◎有些子女出家,父母也是不答應的,但佛光山的出家眾大部分是父母送來的;出家是要自己請求,不是我“叫”來出家的。這次為八十八位青年學子舉行剃度,其共同的特色——

    一、年齡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

    二、都是童貞入道。

    三、經父母首肯同意。

    四、受過佛學教育。

    五、經過師長審核。

    六、立有誓願書。

    七、佛教家庭子弟。

    ◎現代人口邊常講的“修行”,是形式的、逃避的、無慈悲、無佛法的修行,都是佛門小乘、不發心的焦芽敗種。

    道源長老曾雲:“修行、修行,都把佛教快修完了!”大家對佛教不熱心、不關心,假借“修行”之名而不過問,佛教自然就快要完了!

    印順長老亦曾雲:“修行、修行,其實有些人將修行當作懶惰的代名詞。”對弘法家務不熱衷,對利生事業不積極,不想做事的懶人,才想到要修行。

    佛道遙遠,非那麽簡單容易,不是用嘴“嚷”就是有修行。佛光山叢林學院的學生,每天清晨四時三十分起床,然後早課、典座、過堂、打掃;七時到十一時,上課、過堂、跑香;下午一時三十分到四時三十分,上課、出坡;晚上七時到十時,晚自習、晚課;十時,打坐、安板。行解並重的修行每天達十四小時以上。

    修行不是口號、形式,而是要將佛法運用到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用慈悲的語言應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麵孔對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生活中有佛法,才叫“修行”。

    ◎如何引導子女學佛?父母對此不要操之過急,要懂得青少年的心態,尚未就學的子女,常掛在口邊的是:“爸爸說……或是媽媽說……”;上學的小孩,則說:“老師說……”;初中的學生,是:“同學說……”;高中以上,是:“女(男)朋友說……”。故要迎合子女的需要,在權巧方便上要培養因緣,不要強迫。

    我有不少徒弟,很多人都讚歎我很會管教,但我知道也有些徒弟不見得會聽我的話,我不能以師父的權威來壓製,也要在旁“苦等”、“伺機”選擇適當時間、地點才能有機會予以開導、規勸。這種心思,惟有為人父母者才會共鳴。

    發心出家最吉祥,割愛辭親離故鄉;

    無錢無緣由他去,隻要佛法作慈航。

    祈祝今晚圓頂的八十八位學子,二三十年後仍在佛門,不流失一個。

    一月 三日 星期四

    上午八時起,和新出家的徒眾個別談話——“師徒時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