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堆的木材,都是整根的,古時候無論是製造家具還是房子甚至宮殿大建築,用的都是木頭。

    別小看木頭,在抗震,堅固上比起石頭在一定程度上更強,中國很多古建築曆經千年不倒,而這些建築卻是連一個釘子都沒有用過。

    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

    是榫卯的智慧。

    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看一個木匠的水平,隻需要看他的榫卯的水平就能看出來。

    榫卯,是藏在木頭裏的靈魂。

    榫卯,不用一釘,卻能做出巧奪天工的家具,渾然天成,天衣無縫。

    它是中式家具的精髓,中式建築的基礎。

    王晉的木匠能力,就是這種,隻需要木頭,完全不需要釘子,金屬什麽的,全部材料都是木頭。

    工具已經到了,但是電鋸之類的也不排斥,可以提升效率,做個屏風什麽的,他不會刻意去做多精致,他更喜歡大氣古樸一點。

    中國的木建築構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墊板、桁檁、鬥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構件。

    這些構件相互獨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連結起來才能組成房屋。

    把這些構建連接起來用到的方式就是榫卯技術。

    結實、柔韌,承受外力的時候有一定的緩衝,而那些石頭,甚至鋼鐵,屬於剛性建築,在承受地震災害,一點的晃動很容易直接斷裂,這就是剛性建築的弊端,過剛易折。

    所以現在鋼鐵建築在一些部位反而需要用到榫卯中的鬥拱技術來卸力緩衝。

    製作家具也是如此。

    比如紅木家具,紅木家具的靈魂就是榫卯應用。

    王晉要建造個小園林,最好的木頭自然使用金絲楠木,可是這東西太貴了,一噸金絲楠木價格從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不等。

    這木頭還特別重,一立方米的大小就有一噸。

    主要是還禁製買賣,屬於國家保護木材。

    袁素根據他的要求,給他弄來的木頭都是榆木。

    北方榆木。

    王晉要求堅硬,柔韌,防潮,耐用,最後榆木很符合,古時候都說榆木疙瘩,足以說明這榆木很耐用。

    而且榆木用久了,就會變成老榆木,價值反而更高。

    一個下午,屏風的框架就製作好了,接下來搞一搞細節。

    屏風,中國傳統建築物內部擋風用的一種家具,所謂屏其風也。

    古時候的屏風一般陳設於室內的顯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擋風、協調等作用。

    它與古典家具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渾然一體,成為中式家居裝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呈現出一種和諧之美、寧靜之美。

    但現在的屏風其實更多的是裝飾品。硬要再說一個,那就是分割和遮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