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攻擊機飛行員盯上了一處迫擊炮陣地,手指輕輕的按住投單按鈕;可當他俯衝到離地麵500米高度準備投彈的時候,地麵上的迫擊炮陣地卻轟然爆炸開來。

    “什麽情況?!”攻擊機飛行員著實有點懵逼,自己還沒來得及投彈呢,怎麽對方自己就炸了?!難道是其他人跟他“搶食”?可環顧四周一圈,也沒見到附近有友機。

    難道是河對岸的坦克開的炮?可他們的反應再快也快不過天上的飛機吧?

    “難道是流彈?這些倒黴的家夥。”飛行員嘀咕了一聲,拉起飛機,繼續搜尋下一個目標。

    不過他不知道的是這處迫擊炮陣地並不是遭到流彈,而是“自爆”的。

    迫擊炮雖然有結構簡單,價格低廉,威力大等優點;可也存在初速小、射程近等弱點。其中最危險的缺點是會出現“重複裝填”現象;而且這是迫擊炮特有的,其他常規火炮絕對不會發生類似事故。

    迫擊炮彈采用特殊的裝藥結構和點火方式,即將迫擊炮彈的發射裝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稱為基本裝藥,放在由紙筒做成的基本藥管內,基本藥管則放在尾管內,基本藥管的底部裝有底火。另一部分稱為輔助裝藥,它是由幾個附加藥包組成。發射時,迫擊炮彈沿膛壁下滑,基本藥管下端的底火撞擊迫擊炮上的固定擊針而首先點燃尾管內的基本裝藥,高溫高壓的火藥氣體通過尾管上均勻分布的傳火孔衝出,直接噴射在附加裝藥各處,點燃尾管外麵的附加藥包。

    迫擊炮在實彈射擊中,由於由於底火失效、基本藥管受潮炮膛汙濁導致彈丸下落速度不足而造成炮膛卡彈等原因,會出現炮彈無法正常發射而滯留在炮膛內的情況。對此,部隊的常規做法是一名炮手低姿將手扶於炮架,感受炮彈射出後帶給炮身的震動,以此來提示裝填手。

    但在激烈的戰鬥中常無法感覺到炮的後坐力而導致誤判,以為膛內炮彈已經發射出去。另外,在實戰中,炮口焰閃光炫目,火炮衝擊波強烈,且聲響巨大,戰士疲勞緊張和迫擊炮發射速度較高,裝填手在連續裝彈射擊過程中,易造成生理和心理的極度疲勞,自身判斷力的明顯下降。

    這就好比早期的手搖式“加特林”機槍,戰爭中往往因為士兵殺紅眼,將槍管轉的太快,從而導致機械故障。

    當出現炮彈滯留而又沒有收到其他炮手的警示時,常會誤認為前炮彈已經出膛,立即裝入後一發炮彈。後世曾有傳說,兔子軍與敵人夜間炮戰時,出現過炮手因為跳過緊張,把67式82毫米迫擊炮炮管整個裝滿,最後裝填不進去了才被發現的笑話。

    重複裝彈極其危險,炸膛隨時會發生,兩發迫擊炮彈的殉爆足以直接消滅整個炮兵班。雖然各國都研發出“重複裝填保險器”,可這玩意也不是100%保險,在激烈的戰鬥中很難保證不出現失誤。

    結果這處迫擊炮陣地就非常倒黴的發生了“重複裝填”事故。

    而其餘迫擊炮陣地也均被摧毀殆盡。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