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發生了導致156人死亡的“魯爾工業區霧霾事件”。當時魯爾工業區首次出現嚴重霧霾,部分地區空氣SO2濃度高達5000微克/立方米(後世世界衛生組織的空氣質量標準是25微克/立方米),當地居民呼吸道疾病、心髒疾病和癌症等發病率明顯上升。雖然魯爾工業區所在的北威州州政府頒布《霧霾法令》,但迫於經濟利益和保障就業的壓力,汙染限值設定較寬鬆。

    當時最受企業界追捧的“環保措施”是“高煙囪”政策,即把煙囪加高到300米,降低低層大氣中的汙染物濃度。此舉雖然有效降低了魯爾工業區大氣汙染的數據,但帶來了更嚴重的後果。半個歐洲為此遭受酸雨之苦,導致農作物減產、魚類死亡,危及飲用水安全。

    原西德共有森林740萬公頃,到1983年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積量占同年森林生長量的21%多,先後有80多萬公頃森林被毀,這種枯死病來自酸雨之害。在當時魯爾工業區的森林裏,到處可見禿樹、死鳥、死蜂,該區兒童每年有數萬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不止是德國,美國英國等國麵臨同樣的問題。

    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40年代初期發生在美國洛杉磯市。光化學煙霧是大量碳氫化合物在陽光作用下,與空氣中其他成份起化學作用而產生的。這種煙霧中含有臭氧、NOx、乙醛和其他氧化劑,滯留市區久久不散。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學煙霧事件中,洛杉磯市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於大氣汙染和高溫,短短兩天之內,65歲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餘人,許多人出現眼睛痛、頭痛、呼吸困難等症狀。直到20世紀70年代,洛杉磯市還被稱為“美國的煙霧城”。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倫敦居民以煤炭作為日常烹飪及取暖的主要燃料,產生大量煙霧。此外,火力發電廠和內燃機車等排放的廢氣也加劇了煙霧汙染。因氣候條件所限,這些煙霧籠罩市區難以散去,尤以冬季為甚。從那時起,倫敦被稱為“霧都”。

    狄更斯筆下的《霧都孤兒》,柯南.道爾書中的福爾摩斯,“霧都”的朦朧景色令人神往。但事實上,身處書中年代的倫敦人對此卻深感困擾。濃霧會妨礙交通,高濃度的二氧化硫和煙霧顆粒更會危害居民健康。

    倫敦最嚴重的煙霧汙染發生於1952年12月,史稱“1952倫敦煙霧事件”。政府報告顯示該事件導致約四千人死亡,十萬人患病。另有研究者認為死亡人數高達一萬二千人。

    麵對如此嚴重的環境問題,各國自然也想過嚐試治汙,相繼頒發了防治大氣、水、放射性物質、食品、農藥等汙染的法規,但並無實質性改觀;當汽車開始普及之後,排放的尾氣讓環境汙染更是雪上加霜。

    一直到後來80年代,西方國家才基本上控製了汙染,普遍較好地解決了國內的環境問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