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研發到現在也沒什麽太大的進展。”阿諾德司令有些惆悵的開口道。“倒是研發出了一款新型重型轟炸機,代號為B-29。”

    原時空的二戰中,B-29轟炸機的問世,阿諾德司令功不可沒。阿諾德司令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奠基人威廉.米切爾將軍“戰略製空權”理論的堅定追隨者,米切爾最早提出“戰略轟炸”的設想,他認為:大規模轟炸敵人後方的要害目標,摧毀其作戰基礎和意誌,才能減少戰術殺戮,並減輕平民的傷亡。一戰中的1918年9月,擔任美國駐法遠征軍航空隊司令的米切爾上校,組織英法美等協約國1500多架戰機對德奧等同盟國實施大規模轟炸,加速了同盟國的投降,這是航空作戰史上最早的戰略轟炸。

    二戰爆發後,阿諾德司令敏銳地察覺到美軍必須要有一種真正的“空中戰艦”,他認為新型戰略轟炸機的最大飛行速度應達到640公裏/小時,最大航程超過8500公裏,載彈量不少於7噸,這就是美軍陸航當時提出的超級轟炸機設計招標要求。在B-29研製出現困難的的情況下,是阿諾德司令說服國會加大對B-29的撥款,又協調政府增加B-29的生產線。盡管聯合公司研製的XB-32轟炸機比B-29早兩周首飛,但阿諾德司令仍未動搖,認定B-29非陸航莫屬。可以說,沒有阿諾德司令的肯定、支持和堅持,就沒有B-29的輝煌。因此,阿諾德司令也被稱為“B-29轟炸機之父”。

    聽到阿諾德司令所說的這款重型轟炸機的各項性能數據,杜魯門副總統眼睛一亮。“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轟炸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他也不指望這款轟炸機能直接轟炸歐洲本土。先把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的德軍空軍基地摧毀,然後再摧毀格陵蘭島的空軍基地,如此德國人的轟炸應該也能消停一陣。

    阿諾德司令鬱悶的歎了口氣,搖搖頭。“副總統先生,轟炸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甚至格陵蘭島,B-29的航程是夠了,可我們的戰鬥機完全不是德軍戰鬥機的對手。”連己方最先進的P-51都不是德軍FW-190係列戰鬥機的對手,更別說德軍那些不知性能有多強悍的噴氣式戰鬥機。而沒有戰鬥機的護航,就算是轟炸機裝備再多的自衛武器,也不過是戰鬥機的靶子而已。

    原時空的二戰中,美軍重型轟炸機用自身的損失證明了轟炸機部隊深入敵方縱深必須由戰鬥機護航才行(在P-51D戰鬥機服役之前,盟軍轟炸柏林有1/3的航程是無戰鬥機護航的),單憑轟炸機自身的自衛武器是無法保證自身的安全。戰敗後戈林曾被問到,什麽時候知道德國被打敗了?戈林回答:當美國的P-51出現在柏林的上空的時候。在P-51戰鬥機的全程護航下,盟軍轟炸機部隊終於把自身的戰損率降到了一個可以接受的地步。

    “……”聽到阿諾德司令的回答,杜魯門副總統張了張嘴,好半晌才說道。“我無意冒犯,可我想知道繼續生產這些戰鬥機、轟炸機、戰艦的意義在哪?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造好了,白白讓德軍擊沉擊落嗎??”(今天一章)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