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雅尼克和一眾軍方高層來到一處武器試驗基地,參觀一款新型武器的試驗。

    眾人走進一間足以用“銅牆鐵壁”來形容的觀察室,這間觀察室四麵牆壁和天花板是足有五米厚的高標鋼筋混凝土,每隔一米鋪設有100毫米厚的均質鋼板;而用於觀察的窗戶是一米厚的鋼化玻璃,整間觀察室的防禦強度堪比一座要塞。

    他們的對麵十公裏外是一座小山,此刻山腳下布置有各種目標,其中不但有德國的豹式坦克、豺狼坦克,還有裝甲車,普通的卡車,吉普車等等,還有不少假人和配套的武器裝備,戰爭中能用到的大部分裝備都聚集在此。

    “殿下,試驗隨時可以開始。”實驗基地負責人恭聲道。

    “那就開始吧。”隨著雅尼克下達命令,五輛頭頂著四排火箭彈發射管的豹式坦克緩緩駛進試驗場地。

    這是仿製的原時空的美軍M34“管風琴”火箭炮坦克,保留了炮塔,因此也保留了所有的戰鬥性能,在車體上裝上支架(包含固定和俯仰機構),在支架上安裝了口徑為122毫米的火箭炮,管數為40具,方向瞄準靠轉動炮塔。

    M34“管風琴”火箭炮是一款相當優秀的火力支援武器。較之於傳統的牽引火炮,火箭炮這類自行火炮擁有行進速度快、反應速度快的特點,“管風琴”在很短的時間內即可完成裝彈、發射任務,因此具有很強的支援能力,而且其快速反應能力也能夠在完成對目標的打擊後迅速撤離戰場,戰場生存能力較強。

    而且火箭彈也經過了改進升級。

    大多數火箭炮發射管內並沒有刻有膛線(後世龍卷、冰雹等少數火箭炮有膛線,但也隻是賦予火箭彈微旋,不能滿足高速旋轉穩定性),火箭彈的穩定方式有兩種,一是尾翼穩定,二是渦輪旋轉穩定。

    早期火箭炮是尾翼穩定的,譬如蘇聯喀秋莎火箭炮,沒有發射管,依靠導軌發射,火箭尾部安裝穩定尾翼,保證火箭彈飛行的穩定。

    到了50年代,人們發明了渦輪穩定火箭彈,依靠彈體繞彈軸高速旋轉所產生的陀螺效應來保證飛行的穩定,火箭發動機燃氣從切向斜角噴口噴出。每個噴口與火箭彈的中心線都偏轉一個小角度,火箭點火後,燃氣在推動火箭彈前進的同時,也在推動著火箭彈自轉,實現飛行過程中的穩定。

    一直以來德軍的火箭彈采用的是渦輪穩定方式,不過渦輪穩定火箭彈有一定缺點,如果彈體過長,火箭飛行中會產生較大的章動,造成火箭精度下降,所以隻適合彈長和口徑比值小於8,射程小於20公裏的火箭。

    而長徑比的限製,就限製了彈體長度,也就限製了火箭發動機的長度和裝藥量,最終造成了射程上的削減。另外,渦輪旋轉穩定對彈體結構和強度、內部的電子元器件抗載荷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改進後的火箭彈采用了低旋尾翼穩定方式,有效的解決了這些問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