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軌道炮的物理原理很簡單,但數學很複雜。軌道炮使用電磁來推進一個導電電樞,將炮彈裝在裏麵,向外發射。兩個平行的導軌連接到一個電源,這兩個導軌可以被認為是槍管,當電流通過軌道時,它會產生磁場,這些垂直電流在磁場中的相互作用產生了洛倫茲力,這個力推動炮彈通過槍管向外發射。洛倫茲力的美妙之處在於它是不會衰減的,這意味著槍管越長初速就越高。

    後世美國海軍研發的電磁軌道炮初速是海軍普通火炮的兩倍,速度可達6馬赫。如果不是因為在6馬赫速度下空氣阻力的大大增加,還會有更驚豔的表現,而且射程超遠,6分鍾就可以飛行200海裏。這一優勢是其他化學能武器無法比擬的。化學能武器所能達到的速度就有極限,想要達到更高的速度隻能通過多級推動,例如像火箭擁有多級箭體。

    原時空的二戰德國也研製過電磁軌道炮。二戰末期,德軍不斷尋找和積極研製各種新式兵器,試圖借助新式兵器來挽回敗局,電磁軌道炮也是其中一項。負責實驗項目的亞希姆.漢斯勒博士取得了卓著的成效。他在1944年,利用長2米的導軌,將10克的圓柱體鋁彈丸加速到1.08千米/秒,也就是差不多3倍音速。在1945年,他又將2門軌道炮串聯起來,使炮彈初速度達到了1.21千米/秒。

    從科技上,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在軍事實用方麵則相當可憐。德國人費了大力氣也不過把相當於一顆子彈彈頭的金屬加速到子彈的初速,換言之這套複雜的軌道炮殺傷力僅僅等於一支普通步槍。

    二戰結束後,漢斯勒的電磁軌道炮資料落到了美軍手裏。1946年,美國陸軍裝備部委托裝甲研究基金會專門評估了漢斯勒的技術,結論是能源供應問題無法解決,軌道材料問題也不好解決。

    軌道炮每次發射都需要消耗巨大的電能,僅僅克服微型軌道炮槍管內的靜摩擦就需要相當大的能量,而且會產生相當大的熱量。毫不誇張地說,每次發射時,軌道炮都有被撕裂的感覺,產生的巨大熱量甚至會融化導軌,這是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因此軌道炮發射幾次就需要休息很久,等待導軌散熱。為了讓它能夠有充足的電力,必須給它配備一個能夠提供25兆瓦電力的電源。即使核動力航母具備這種能力,但在給艦載係統和推進係統提供完電力,剩餘的電力是不足以保證軌道炮的正常使用的,這也是軌道炮遲遲未投入實戰的原因。

    小阿爾弗雷德恭聲問道。“略有耳聞,殿下是讓我們造出電磁炮?”

    “這東西可不是說造就能造的,先立個項慢慢研究吧。”要是20年能搞出什麽名堂來,那算是很快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