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可怕的是馬歇爾覺得德國人壓根就沒有停戰的打算。

    畢竟一旦蘇聯滅亡了,能對德國構成威脅的隻剩下美國,德國人肯定是想要除之而後快。因此德國人才會提出這樣一些根本不會被己方接受的荒誕條件,說不定還能忽悠自家民眾說是美國人不同意停戰,戰爭才會繼續下去。

    此時扔完炸彈的德軍高空轟炸機已經返航,而艦隊則停留在離波士頓三百公裏的海域上。

    很明顯,德國人的轟炸機還會再次光臨。

    “真是該死。”就在會議室裏的眾人愁眉苦臉的想對策的時候,德軍艦隊裏的一艘護航航母上,水手們忙碌的來回跑動著。他們將一枚枚巡航導彈從機庫中搬運到甲板,在吊裝機的幫助下安裝到發射架上,甲板上共有十座發射架。

    “發射!”

    隨著命令的下達,第一座發射架被導彈噴射出的濃煙所籠罩,導彈衝天而起,直奔天際。

    這是仿製原時空美軍第一代艦載巡航導彈“天獅星”,這款導彈是美國海軍對陸攻擊型巡航導彈的開拓者,就連後世大量裝備的“戰斧”巡航導彈都是它利用了它的大量技術積累而研製成功的。

    而這款導彈是在德國V-1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二戰之後,美軍通過繳獲資料、圖紙和俘虜大量的德國工程師,見識到了V–1導彈的威力,認定導彈是今後戰爭的主要工具。美軍開始了一係列的陸射(鯊蛇,鬥牛士)、海基(天獅星)、空射(大獵犬)...等第一代巡航導彈的深入研製工作。

    “天獅星”艦載巡航導彈主要搭載在航母、驅逐艦等水麵艦艇和潛艇上,用於攻擊地方地麵戰略目標,如政治/經濟中心,大型軍事基地等,所以它又被成為“艦對地戰略巡航導彈”,是當時美國海軍作為最重要的遠程打擊武器重點發展。(這種最早期的艦對地導彈沒啥精確製導係統,圓概率誤差非常的大,常規彈頭能打到樓房那麽大的目標完全是“瞎貓碰到死耗子”,因此冷戰早期這類大型導彈都要配備核戰鬥部,以巨大的核爆威力彌補精度的不足。)

    第一代“天獅星”導彈采用頭部進氣道,這也體現出明顯的亞音速翼型特征,兩台固體助推火箭位於彈尾的兩側,外觀和氣動布局像一架去掉座艙的第一代F-86型噴氣式戰鬥機,(蘇聯第一代AS–1反艦導彈像一架米格–15)。畢竟“天獅星”導彈研製的那個年代“噴氣式氣動布局”理論剛剛步入正軌,還不像後世這樣的成熟,也沒法對導彈的氣動布局進行優化處理,好在那個年代已經出現了十多個型號的噴氣式戰鬥機,因此導彈“照葫蘆畫瓢”從外形像飛機也很正常。

    有趣的是這款導彈剛出生沒多久,還當了一次信差。50年代末的美國郵政部長阿瑟.薩墨菲爾德,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要讓在茫茫大海上的海軍官兵與家人可以方便的取得聯係(早年間艦隊與後方基地聯絡沒有通訊衛星和中繼衛星,隻有長波台,但長波台通訊質量非常差,並且所傳輸的字母也隻有幾個),希望借助美國海軍的導彈將官兵們的信件發射到本土的郵局,然後再將載著家人的信件快速用導彈發射給艦隊所在的位置,這樣在艦上服役的官兵就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與家人完成一次通訊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