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德國核潛艇還沒有豪到安裝遊泳池和電影院,隻能盡可能的安排其他娛樂設施。而且要不是為了穿越北極,他們也不會連續半個多月不上浮。

    隨著上浮的命令,高壓空氣進入了壓載水箱之中,在排空了海水之後,浮力大於重力,潛艇在水下飛快地上浮。突然間,潛艇的艇首如同蛟龍一般,從海麵一躍而出,隨即又重重的落到海麵上,濺起了無數的水花。

    核潛艇露出了它那流暢的外形,尤其是它的指揮塔,幾乎是和潛艇的艇身合二為一的,看起來相當的漂亮。下麵寬,上麵窄,指揮台圍殼的外形很象一個流線型的小轎車,這也是為了降低阻力。

    一個水手上前擰開艦橋的艙蓋,殘留的海水夾裹著淩厲的海風傾瀉而下,周圍的人冷不丁打了個冷顫。潛艇內部因動力和機械設備的運轉,常年保持三十度以上的高溫,猶如炎熱的撒哈拉沙漠一般。

    “好冷!”眾人急忙找大衣穿上,順著梯子爬出艦橋來到甲板上。雖然現在是北極極晝期間,太陽正當頭,可依舊讓人感覺到寒風刺骨。但是聞到這清新的空氣的味道,水手們誇張地張大嘴,貪婪地呼吸著微微帶著海腥味的空氣。

    領航員則非常盡責的拿著六分儀進行方位校準。

    六分儀是一種光學儀器,可以測量遠方兩個目標之間的夾角——最常用的是測量天體與海(地)平線或天體與天體之間的夾角。測出夾角,再查得當天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就能確定觀測者所在的緯度。這對航海有重大意義。自18世紀麵世以來,六分儀一直是重要的定位和導航工具。

    他們的核潛艇使用的是慣性導航係統,這套係統的核心是陀螺。陀螺是穩定的,通過相對位置的測量,就能夠知道潛艇自己的加速度,然後,隻要對加速度經過一次積分就可以得到航速,經二次積分得到航程,和出發時候的位置進行對比,就可以進而算出潛艇所在的經度、緯度、縱橫搖角、速度、航行距離和航向等導航參數。

    這玩意並不是什麽先進科技,早在1852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為了驗證地球的自轉,製造了最早的傅科陀螺儀,並正式提出了“陀螺”這個術語。20世紀初期,德國探險家安休茨想乘潛艇到北極去探險,於1904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個航海陀螺羅經,開辟了陀螺儀表在運動物體上指示方位的道路。與此同時,德國科學家舒勒創造了“舒勒調諧理論”,這成為陀螺羅經和導航儀器的理論基礎。

    可惜,就算是後世的光纖陀螺儀、激光陀螺儀等先進儀器都會出現誤差,更別說此時的機械轉子式陀螺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誤差也會不斷的積累,因此每隔航行一段時間之後,進行適當的校準。

    領航員搗鼓了一會兒手裏的六分儀,向艇長報告道。“艇長,我們的航向出現了偏差,大概與原定路線偏離了20度左右。”

    艇長不以為然的點點頭,這些都是他們預料之中的。剛要說什麽,一個負責警戒的水手大叫起來。“艇長,那塊冰山朝我們漂過來了!”

    艇長順著那個水手所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遠處慢悠悠的漂來一座冰山,那冰山的塊頭有一輛卡車那麽大,而熟悉海況的人都知道冰山露在水麵上的隻是小部分,大部分隱藏在水麵下,冰山水麵上下的體積比例大約是1:9。

    “準備下潛!”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